為了幫助2018歷史學考研的同學更好地復習,下面新文道考研為大家分享“2018歷史學考研知識點:第三世界興起 ”,考研是一段漫長的旅程,新文道考研官網會持續為大家分享2018年考研專業課復習知識點!
1. 戰后世界殖民主義體系迅速解體的原因
(1)殖民國家在由商業資本主義到自由資本主義、壟斷資本主義,再到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轉變中,資本主義生產發展對外部資源的要求逐漸由勞動力、原材料轉向資金、技術,直接的殖民統治與軍事控制逐漸部適應現代資本生產的要求,因而紛紛轉向承認原殖民地的政治獨立、加強經濟滲透;
(2)二戰后,歐洲殖民帝國處于極度疲弱的狀態,社會上普遍渴望和平、厭棄戰爭,各殖民帝國缺乏足夠的對外控制的能力與合法性支持;
(3)超級大國美國和蘇聯對建立殖民帝國不感興趣;
(4)殖民地國家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新興社會階層的崛起,以及新型領導力量、明確運動綱領和廣泛社會基礎的形成,意味著打破殖民體系、爭得民族獨立的條件的成熟。
(5)二戰后,一些新獨立的發展中國家力圖超越冷戰格局,保持中立,謀求發展,由此推動了第三世界的興起。
2.第三世界興起的表現及其對國際關系格局的影響:
亞非會議:50 年代中期,亞非兩洲已有約30 個獨立國家,這些國家普遍要求增進友好關系、共同反對新老殖民主義。1954 年12 月,印尼、緬甸、錫蘭(今斯里蘭卡)、印度和巴基斯坦5 國總理發起召開亞非會議。1955 年4 月18 日,亞非會議在印尼萬隆開幕。會議通過了《亞非會議最后公報》,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提出和平相處、友好合作的十項原則。亞非會議推動了亞非國家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為60 年代不結盟運動的興起奠定了基礎。
亞非會議的意義:
①亞非國家萬隆會議是世界歷史上第一次沒有西方國家參加,由亞非國家自己處理事務的國際會議,標志著亞非國家已經作為一支新興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國際政治舞臺。
②亞非會議始終高舉民族獨立的旗幟,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提高了被壓迫民族和人民的民族自信心,鼓舞了民族民主運動有的發展,加快了亞非拉爭取民族獨立的步伐。
③增強了亞非國家間的交往或相互了解,增強團結的共同基礎。④會議還創造了“萬隆精神”,在和平共處十項原則的基礎上,本著”求同存異“的方針,加強亞非國家間的友好往來和團結合作的精神。會議譴責了舊的不平等的世界經濟秩序、主張加強國際間經濟合作,更具有深遠的意義。在“萬隆精神“的鼓舞下,1957年12在開羅召開了第一屆亞非人民團結大會。
不結盟運動:50 年代末60 年代初,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面臨嚴峻的國際形勢。為了維護自身生存發展與世界和平,不結盟運動應運而生。1956 年7 月,鐵托、納賽爾和尼赫魯發表聯合聲明,主張各國和平共處、友好合作,堅持民族獨立,反對加入軍事集團。1961 年9 月,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在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舉行,標志著不結盟運動的正式形成。意味著第三世界以獨立力量登上國際政治舞臺,沖擊了由美蘇主導的兩極格局。
七十七國集團:為維護民族利益,發展民族經濟,發展中國家強烈要求改變剝削性的國際經濟舊秩序。1963 年,75 個亞非拉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提出《發展中國家聯合宣言》,形成“七十五國集團”。1964 年4 月,在日內瓦召開的第一屆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上,七十五集團增加為77 個國家和地區,并以《77 個發展中國家聯合宣言》的名稱發表了1963 年75 國提出的聯合宣言,由此形成“七十七國集團”,標志著第三世界國家經濟上的聯合。以后“七十七國集團”幾乎包括了所有發展中國家。
“不結晶盟運動”和“七十七國集團”的評價:
不結盟運動是發展中國家最大的政治組織,七十七國集團是發展中國家最大的經濟組織,二者的出現是第三世界形成的重要標志。從此,在東西方兩大軍事集團之外,出現了一支由絕大多數亞非拉發展中國家構成的國際政治力量,是戰后兩極格局重要的調節因素。
南非班圖斯坦計劃:1959年起,南非當局實施“黑人家園計劃”的種族隔離政策,又稱“班圖斯坦計劃”。該計劃頒布了《促進班圖自治政府法》,強行把占總人口73%的黑人按部族劃分為只占國土12.7%的10個“獨立國家”,并剝奪黑人的南非國籍和受法律保護的權利。又因南非反種族主義斗爭發展的民主化進程。80年代該計劃難以推行。90年代正式終結。
莫利芬事件:1948年,印尼共產黨領導人從蘇聯回國,共產黨開始公開活動,引起了印尼國內恐慌,哈達政府與美國代表秘密會晤,得到美國反共勢力支持。哈達遂下令清洗部隊中的進步軍官,并在全國發動反共大搜捕,1萬多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被殺害。是為印尼現代史上的第二次白色恐怖。
3.試論述戰后第三世界的形成發展及作用。
(1)形成發展:第三世界這一概念大約出現于50年代中期,60年代以來大為流行。
①1955年亞非會議的召開是的開端。1955年4月,亞非會議在萬隆市舉行,會議上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受到歡迎并保證會議順利召開。亞非會議是歷史上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國家參加的會議,標志著亞非國家已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舞臺。
②不結盟運動則是第三世界發展中的重要里程碑。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在貝爾格萊德舉行,通過了《會議宣言》等文件。不結盟運動標志著第三世界的形成,并逐漸成為國際舞臺上一支強大的政治力量。
③七十七國集團也極大的促進了第三世界的發展。
(2)作用:1.第三世界的崛起,向大國壟斷國際事務、主宰世界的局面提出了挑戰,促使世界格局發展演變的重要力量。
2.它改變聯合國面貌的主要力量,促使聯合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3.它是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維護世界和平的主力軍。
4.作為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改革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的基本力量。
5.論述戰后東亞經濟發展的機遇,經濟奇跡并分析東亞發展模式的重要特點。
日本和“四小龍”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初成為世界經濟中高速、持續經濟增長的典型,被譽為“東亞奇跡”。
(1)機遇: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高新技術使技術密集型企業逐步取代勞動密集型企業,發達國家進行產業機構調整,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勞動力密集型產業。
②外部世界比較有利的發展環境。50~70年代,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為東亞各國的出口導向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提供了巨大的市場
③殖民主義瓦解,各國獲得民族獨立,使它們可以獨立自主的發展經濟。
④戰后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強,建立了新的國際貿易機制,各國貿易壁壘打破,國際分工加強,跨國企業發展。
(2)模式:①抓住發達國家產業調整,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的機會,適時確定和調整本國的經濟發展策略
②較早地實行了以出口導向為主的外向型經濟戰略和政策。由于東亞國家資源和市埸均有限,都采取了“兩頭在外大進大出”方式
③政府較強的干預,積極發揮政府的作用,建立了行政引導市埸調節相結合的市埸經濟體制
④東亞地區經濟呈互補性梯級發展,聯系緊密,即“雁行模式”。地區內部貿易比重較大。
(3)特點:①科學技術與研究開發的高投資。②合格教育與人力開發的高投資;③高儲蓄率與高投資率;④抓住機遇,促進出口的自覺政策,發展出口導向型經濟。⑤注重公平增長。⑥謹慎的財政、金融政策和在對外經濟政策支持下的穩定康健的宏觀經濟環境。⑦注重國家對經濟的調控。
為了幫助考生更好地復習,新文道考研為廣大學子推出2018考研特訓彩虹卡、考研一對一、秋季集訓營等課程系列備考專題,針對每一個科目要點進行深入的備考指導,還會根據考研大綱進行針對性的輔導~歡迎廣大考生了解咨詢。
推薦閱讀:★ 全國各院校2018考研招生簡章
★ 全國各院校2018考研招生專業目錄
★ 全國各院校2018考研參考書目
本文素材來源于網絡,由武漢新文道考研進行整理,想了解更多關于考研相關資訊,敬請關注新文道考研,我們將為同學們奉上全面完整的時下考研相關資訊。







關注武漢新文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