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班級組織概念的歷史考察
中世紀末,將相同年齡和相近知識經驗的學生組織起來施教
17世紀,夸美扭斯 “班級授課制”
貝爾 “導生制”
凱洛夫 分科課程論 教師主導論 課堂教學原則等
(二) 班級組織的改造
19世紀70年代,班級授課制開始遭到批判。
1、 道爾頓制 :學習者自定學習步調;依據兒童學習各科的難易程度,適當分配課程時間
2、 哈利斯 “圣路易編制法” :根據兒童的能力在短期內升級
3、 “巴達維亞法” :把同步教學與個別教學結合起來以提高教學效率
4、 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進行了教學組織形式方面的改革嘗試。
目標是:教學組織形式多樣化,每個學生提供適合其特點的教學活動形式;
利用現代技術手段的教學組織形式;
尋找新的教學組織形式。
5、 特普郎制 :把大班上課,小班討論與個人獨立研究結合在一起;采用靈活的時間代替固定的上課時間。
6、 協同教學:大組采取講課式的同步教學;小組徹底實施個別教學。
(三) 班級組織概念的界定★★★
班級組織是一個有一定人數規模的學生集體,是學校······(同書上)。班級的基本成員是班主任、教師和學生,班級通過師生相互影響的過程來達到預定的教育目標。
二、班級組織的發育★
經歷了三個階段:
(一) 個人屬性之間的矛盾階段
特點:同學們對新的環境或多或少存有疑慮;小團體形成。
1、 群體成員彼此缺乏充分交往
2、 還未形成共同的行為規范
3、 群體意識差,聚合力弱
(二) 團體要求及個人屬性之間的矛盾階段
1、 師生矛盾時期:應培養起骨干作用的班干部隊伍
2、 班主任、教師、學生之間的矛盾
3、 學生團體之間的矛盾
(三) 團體要求架構內的矛盾
1、 學生團體與學生團體的矛盾期
2、 個性矛盾期
三、班級組織的結構★
(一) 班級組織的正式組織和非正式組織(正式組織層面與個人屬性層面)
正式組織:班級組織
非正式組織:源于班級組織的個人層面的人際關系,是學生在共同的學習與活動中基于成員間的需求、能力、特點的不同,并從個人的好感出發而自然形成的。有三種類型:親社會型、自娛型、消極型。
二者同時發生作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
(二) 班級組織的的角色結構
對出現,成為對偶角色。
角色具有多重性。
教師應以全面、發展的淹灌教育、引導、評價學生;善于轉換角色。
(三) 班級組織的信息溝通結構
班級信息包括知識信息和人的思想、態度、情感與行為等方面的信息。
班級組織信息溝通的主體是單一性的(教師與學生之間),渠道是復雜的。
(四) 班級組織的規模
過大的班級規模具有其不適應性:
1、 不適應現代教育尊重個性、發展個性的趨勢
2、 不適應現代教育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理念
3、 不適應現代教育開放的潮流
四、班級組織的特點
1、 班級組織的目標是使所有學生獲得發展————目標
2、 班級組織中師生之間是一種直接的、面對面的互動————師生之間
需要班主任和教師和學生建立和諧的、互動的、相互信任的人際關系,才能提高其對班級成員的認知和理解程度。
3、 情感是班級組織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紐帶————師生之間
4、 師生交往的多面性————師生之間
5、 班主任和教師要用自己的人格力量來組織班級活動
五、班級組織的功能★★
(一) 社會化功能
1、 傳遞社會價值觀,指導生活目標————社會價值觀
2、 傳授科學文化知識,形成社會生活的基本技能————基本技能
3、 教導社會生活規范,訓練社會行為方式————行為規范
4、 提供角色學習條件,培養社會角色————社會角色
(二) 個體化功能
1、 促進發展功能:知識及認知、情感、興趣態度、社會技能
2、 滿足需要功能
3、 診斷功能
4、 矯正功能
本文素材來源于網絡,由武漢新文道考研進行整理,想了解更多關于考研相關資訊,敬請關注新文道考研,我們將為同學們奉上全面完整的時下考研相關資訊。







關注武漢新文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