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教育學考研精華筆記:教育的認識
一、 教育的概念(從理念上認識)
(一) 教育的日常用法
作為一種過程
有三類 作為一種方法
作為一種社會制度
(二) 教育的詞源
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國,“教”與“學”是詞源。
(三) 教育的定義(★★★代表重點)
1、 從社會的角度定義。
有三個層次: 廣義的:教育是凡是能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動。
狹義的:教育主要是學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響,把他們培養(yǎng)成為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
更狹義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動。
2、 從個體的角度定義。
教育等同于個體的學習或發(fā)展過程,如“成功地學習知識、技能與正確態(tài)度的過程”。
出發(fā)點是“學習”和“學習者”。
3、 二者的缺陷。
社會角度:外在強制過程;過于寬泛(廣義的);循環(huán)定義(狹義的)。
個體角度:忽視社會影響;外延過于寬泛。
4、 準確的定義:
教育——是在一定社會背景下發(fā)生的促使個體的社會化和社會的個性化的實踐活動。
A、 實踐性
B、 耦合過程
C、 動力性
D、 社會性、歷史性、文化性
二、 教育的要素(從系統的角度認識)★★★
(一) 教育者 是指能夠在一定社會背景下促使個體社會化和社會個體化活動的人。
1、 必須有明確的教育目的
2、 理解其在實踐活動中所肩負的促進個體發(fā)展及社會發(fā)展的使命
3、 教育者意味著一種資格,是能夠根據自己對于個體身心發(fā)展及社會發(fā)展狀況或趨勢的認識,來引導、促進、規(guī)范個體發(fā)展的人。
4、 教育者這個概念是對其內在態(tài)度和外在行為的一種“規(guī)定”
(二) 學習者
1、 使用“學習者”這個概念的原因。
有兩個:“受教育者”將教育對象看做是被動的存在,在實踐中是有害的;
跟“學生”相比,“學習者”更能概括多種教育對象。
2、 學習者的特征有四個:。
a) 不同人有著不同的學習目的;
b) 不同人有不同的學習背景或基礎;
c) 不同人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不同;
d) 不同人對于自身學習行為反思和管理意識與能力不同。
(三) 教育影響
在教育活動中教育者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內容,也包括信息的選擇、傳遞和反饋的形式。
內容:教育內容、教育材料或教科書
教育影響是形式和內容的統一
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組織形式
這三個要素之間的關系:
上述三個要素之間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規(guī)定,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實踐活動系統。缺少任何一個都不可。教育是三個基本要素構成的一種社會實踐活動系統,是上述三個基本要素的有機結合。
三、教育的形態(tài)★
(一) 非制度化的教育與制度化的教育(根據教育系統自身形式化的程度)[己考]
了解二者的概念
注意伊里奇的“非學校化社會”這個概念。
非學校化社會——起源與20世紀70年代激進主義教育改革思潮,倡導者是美國的伊里奇。他打出了“非學校化社會”的旗幟,認為近代以來人類所建立起來的以組織化、制度化和儀式化為主要特征的學校體系,在總體上具有壓制性、同質性和破壞性,妨礙了真正的學習和教育,降低了人類自我成長的責任心。因此,應徹底顛覆制度化的現代學校教育以及建立于其上的學校化社會,代之以自主學習的“教育網絡”,以及建立于其上的人人平等、自律自助、愉快交往的“非學校化社會”。
(二)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根據教育系統賴以運行的場所或空間標準)
一般的看書了解就可
要充分地利用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教育資源,有助于更好地發(fā)揮每一種教育形態(tài)的有時與長處,最終形成“教育合力”
(三) 農業(yè)社會的教育、工業(yè)社會的教育與信息社會的教育(根據教育系統賴以運行的時間標準)
注意三方面:
1、 首先要把握它們所處時代的生產力、經濟狀態(tài)以及上層建筑的特征。
2、 農業(yè)社會的教育不等于“農業(yè)教育”,前者是基本的教育形態(tài),后者是專門的教育類型。
3、 三種形態(tài)的教育,是建立在前一種形態(tài)教育基礎上的,彼此是一種歷史的連續(xù)性。
本文素材來源于網絡,由武漢新文道考研進行整理,想了解更多關于考研相關資訊,敬請關注新文道考研,我們將為同學們奉上全面完整的時下考研相關資訊。







關注武漢新文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