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的勝利召開讓“供給側改革”走紅大江南北,無疑成為了其中的高頻詞之一,這也將會成為考研政治的一個出題點。想必2017考研學子也一定接收到這個詞的誠意了。下面,新文道老師就為各位學子簡單梳理一下這個熱詞。
一、“供給側改革”的內涵:
“供給側改革”簡單講就是從供給、生產方面入手,通過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包括要求清理僵尸企業,淘汰落后產能,將發展方向鎖定新興領域、創新領域,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政策上包括簡政放權、放松管制、金融改革、國企改革、土地改革、提高創新能力等。
二、“供給側改革”的加減乘除四則運算:
加法:“供給側改革”的加法就是擴大有效供給,提高生產力,增加經濟發展新動力新能量,確保經濟持續增長。
減法:包括政府簡政放權和降低企業成本兩個主要部分。一方面,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微觀經濟事務的管理,減少政府對微觀經濟活動的直接干預;另一方面,降低企業成本。主要包括降低企業的交易成本、各種稅費、社會保障成本等。政府通過清理各種不合理收費、降低制造業增值稅稅率、降低社會保險費用幫助企業降低成本。
通過做減法,一方面有利于充分發揮好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強企業創新能力、提高質量與效率。從而提高各個生產要素的利用率。
乘法:通俗理解就是實現經濟倍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乘法是指通過創新發展理念,挖掘發展新動力,開拓發展新空間,創造新興產業,促進經濟增長。一方面要對傳統產業進行資產重組、結構調整,使它恢復青春,繼續發揮作用。另一方面,要培育新興力量,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
除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除法”主要是指清除產能過剩、清除經濟發展路上的攔路虎,為中國經濟戰車順利前行掃清障礙。現存的“僵尸企業”一方面吞噬了太多的流動性,擠占了市場信用,另一方面拖累了整個產業。要充分利用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讓“僵尸企業”破產、并購、重組,從而提高資源利用率。
考生在了解“供給側改革”時,要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基本經濟制度、分配制度來進行復習。真正做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本文素材來源于網絡,由武漢新文道考研進行整理,想了解更多關于考研相關資訊,敬請關注新文道考研,我們將為同學們奉上全面完整的時下考研相關資訊。







關注武漢新文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