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血液循環
1、簡述一個心動周期中心臟的射血過程。
心臟從一次收縮的開始到下一次收縮開始前的時間,構成了一個機械活動周期,稱為心動周期。在每次心動周期中,心房和心室的機械活動均可分為收縮期和擴張期。但兩者在活動的時間和順序上并非完全一致,心房收縮在前、心室收縮在后。一般以心房開始收縮作為一個心動周期的起點,如正年人的心率為75次/分時,則一個心動周期為0.8秒,心房的收縮期為0.1秒,舒張期為0.7秒。當心房收縮時,心室尚處于舒張狀態;在心房進入舒張期后不久,緊接著心室開始收縮,持續0.3秒,稱為心室收縮期;繼而計入心室舒張期,持續0.5秒。在心室舒張的前0.4秒期間,心房也處于舒張期,稱為全心舒張期。一般來說,是以心室的活動作為心臟活動的標志。
2、試述心肌細胞的跨膜電位及其產生機制。
(1)靜息電位
1、心室肌細胞靜息電位的數值約:-90mV。
2、形成的機制(類似骨骼肌和神經細胞):主要是K+平衡電位。
(2)動作電位(明顯不同于骨骼肌和神經細胞)
1、特點:去極過程和復極過程不對稱,分為0、1、2、3、4期,總時程約200-300ms。
2、動作電位的形成機制。內向電流:正離子由膜外向膜內流動或負離子由膜內向膜外流動,使膜除極。外向電流:正離子由膜內向膜外流動或負離子由膜外向膜內流動,使膜復極或超級化。
0期:Na+內流(快Na+通道,即INa通道)接近Na+的平衡電位。
1期:K+外流(一次性外向電流,即I10)導致快速復極。
2期:內向離子流(主要為Ca2+和少量Na+內流,即慢鈣通道又稱L-型鈣通道)與外向離子流(K+外流,即IK)處于平衡狀態;在平臺期的晚期前者逐漸失活,后者逐漸加強。
平臺期是心室肌細胞動作電位持續時間較長的主要原因,也是心肌細胞區別于神經細胞和骨骼細胞動作電位的主要特征。平臺期與心肌的興奮-收縮耦聯、心室不應期長、不會產生強直收縮有關,也常是神經遞質和化學因素調節及藥物治療的作用環節。
3期:慢鈣通道失活關閉,內向離子流終止,膜對K+的通透性增加,出現K+外流。
4期:膜的離子轉運技能加強,排出細胞內的和,攝回細胞外的K+,使細胞內外各離子的濃度梯度得以恢復,包括Na+、K+泵的轉運(3:2)、Ca2+-Na+的交換(1:3)和Ca2+泵活動的增強。
3、簡述影響動脈血壓的因素。
(1)心臟每搏輸出量:在外周阻力和心率變化不大時,搏出量增加使收縮壓升高大于舒張壓的升高,脈壓增大;反之,每搏輸出量減少,主要使收縮壓降低,脈壓減小。因此,收縮壓的高低主要反映心臟每搏輸出量的多少。
(2)心率:心率增加時,舒張壓升高大于收縮壓升高,脈壓減小;反之,心率減慢時,舒張壓降低大于收縮壓降低,脈壓增大。
(3)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加大時,舒張壓升高大于收縮壓升高,脈壓減小;反之,外周阻力減小時,舒張壓的降低大于收縮壓的降低,脈壓加大,因此,舒張壓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4)主動脈和大動脈的順應性:它主要起緩沖血壓的作用,當大動脈硬化時,彈性貯器作用減弱,收縮壓升高而舒張壓降低,脈壓增大。
(5)循環血量和血管系統容量的比例:如失血、循環血量減少,而血管容量改變不能相應改變時,則體循環平均充盈壓下降,動脈血壓下降。
4、簡述影響靜脈回流的因素及其原因。
(1)體循環平均充盈壓:在血量增加或容量血管收縮時,體循環平均充盈壓升高,靜脈回心血量也越多;反之則減少。體循環平均充盈壓是反映血管系統充血程度的指標。
(2)心臟收縮力量:心臟收縮力量增強,心室收縮末期容積減少,心室舒張期室內血壓較低,對心房和大靜脈中血液的抽吸力量大,靜脈回流增多。心衰時,由于射血分數降低,使心舒末期容積(壓力)增加,從而妨礙靜脈回流。
(3)體位改變:當人體從臥位轉為直立時,身體低垂部位的靜脈因跨壁壓增大而擴張,造成容量血管充盈擴張,使回心血量減少。
(4)骨骼肌的擠壓作用:當骨骼肌收縮時,位于肌肉內的肌肉間的靜脈收到擠壓,有利于靜脈回流;當肌肉舒張時,靜脈內壓力降低,有利于血液從毛細血管流入靜脈,使靜脈充盈,在健全的靜脈瓣存在的前提下骨骼肌的擠壓促進靜脈回流,即“靜脈泵”或“肌肉泵”的作用。
(5)呼吸運動:吸氣時,胸腔容積加大,胸內壓進一步降低,使位于胸腔內的大靜脈和右心房跨壁壓增大,容積擴大,壓力降低,有利于體循環的靜脈回流;呼氣時回流減少;同時,左心房肺靜脈的血液回流情況與右心相反。
為了方便大家學習,武漢新文道考研特為廣大學子推出2018考研全年集訓營、半年集訓營、VIP彩虹卡等一系列備考專題,所有你不明白的都會一一幫你搞定。同時,武漢新文道考研微信公眾號@whwdky一直為大家推送考研資訊,讓您足不出戶就可以輕松了解到最新的考研信息!
本文素材來源于網絡,由武漢新文道考研進行整理,想了解更多關于考研相關資訊,敬請關注新文道考研,我們將為同學們奉上全面完整的時下考研相關資訊。







關注武漢新文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