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已經結束,想要知道教育學統考真題答案的考研寶寶,你還記你都做了什么題嗎?來新文道考研網看看我們為同學們整理的2019教育學考研統考311真題,請同學們參考使用。
一、單項選擇題:1~45小題,每小題2分,共90分。下列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符合試題要求。
1.蘇格拉底說,我不是教給你們知識,我只是知識的產婆。從教育陳述的角度看,這屬于
A.描述性定義 B.口號性定義 C.術語性定義 D.隱喻性定義
2.集中反映行為主義思想的著作是
A.《民主主義與教育》 B.《意識形態與教育》
C.《我與你》 D.《超越自由與尊嚴》
3.“教育機會均等”涉及諸多實踐議題,其中包括
A.補償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全納教育
B.國際理解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全納教育
C.補償教育、全納教育、國際理解教育
D.多元文化教育、國際理解教育、補償教育
4.下列教育主張中,符合教育“外爍論”的是
A.柏拉圖認為教育即靈魂的轉向
B.盧梭主張讓兒童通過實地探究明白知識是有用的
C.荀子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D.孟子主張“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
5.習主席說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決定了我國教育必須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這說明國家確立教育目的的首要依據是
A.教育理論 B.文化傳統 C.社會輿論 D.政治制度
6.人的感知、思維、記憶、想象等方面發展存在不同的關鍵期,這表明個體的身心發展具有
A.順序性 B.階段性 C.不平衡性 D.差異性
7.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國家實行學校教育制度,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職業教育不是學校教育制度的組成部分
B.學校教育制度不屬于國家基本教育制度
C.學前教育是學校教育制度的組成部分
D.學校教育制度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頒布實施
8.某國招募新兵,除體檢外,還用韋氏量表進行智力測驗。對數據統計分析,獲得中學文憑的新兵智力測驗的得分,比未獲得中學文憑的新兵高將近3分,檢驗差異顯著。研究結果說明
A.軍營比學校更能提高人的智商
B.受教育水平高的新兵在軍營里智力表現更優秀
C.學校教育可促進個體的智商不斷提高
D.個體智商通過學校教育可以實現一定幅度的提升
9.小組合作學習不同于能力分組教學,它推崇不同背景、能力傾向的學生共同學習,為其提供有力支持的理論是
A.認知主義學習理論 B.行為主義學習理論
C.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D.社會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10.依據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學框架,下列認知目標中屬于最高層次的是
A.口頭解釋各種幾何概念,學生能畫出對應幾何圖形
B.面對一份污染報告,學生能提出檢驗其中結論的方法
C.學生能推測出容器中的空氣全部抽出后會對容器產生何種影響
D.學生閱讀多篇文章時,能區別文中的觀點和事實
11.教師專業地位的提高,既取決于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還取決于
A.向教師賦權 B.提高教師待遇 C.加強教師培訓 D.全社會尊師重教
12.謝老師在班會上問學生:有個學生對老師說了不尊重的話,接下來會發生什么?學生說出了各種師生互動的方案。謝老師把學生分組進行方案表演。學生對表演議論是否像。謝老師做法屬于
A.認知發展模式 B.體諒模式 C.價值澄清模式 D.社會學習模式
13.某校推行教學改革,提倡精講多練,規定講師一堂課講授時間不超過15分鐘。規定侵犯了教師的
A.教育教學權 B.管理與指導學生權 C.參與學校管理權 D.評價學生權
14.據史料記載,我國學校教育設立“小學”是在
A.夏 B.商 C.西周 D.兩漢
15.孟軻認為人天生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其中惻隱之心是
A.仁之端 B.義之端 C.禮之端 D.智之端
16.漢代的識字教材有
A.《急就篇》《三字經》《千字文》 B.《倉頡篇》《凡將篇》《急就篇》
C.《倉頡篇》《凡將篇》《三字經》 D.《倉頡篇》《凡將篇》《千字文》
17.按照唐代禮制,學生初入學約定時日,身著禮服,隆重舉行拜師禮。還要求向學官敬獻禮物,表示尊師。這一學禮制度稱為
A.束脩禮 B.釋奠禮 C.釋菜禮 D.鄉飲酒禮
18.“朱子讀書法”中的“切己體察”是指
A. 不可先入為主,牽強附會
B. 不要停留在書本上,要身體力行
C.量力而行,計劃安排
D.讀書時精神專一,注意力集中
19.明代洪武初年,朝廷明確規定士子在考試中對經文的解讀必須依據
A.漢儒傳注 B.唐人傳注 C.宋儒傳注 D.明人傳注
20.顏元抨擊宋明教育陷于“訓詁,清談,禪宗,鄉愿”,強調“習行”的教學方法,下列符合此教學方法的是
A.輕視書本知識 B.聯系實際,躬行實踐
C.重視習慣培養 D.重視功課復習
21.20世紀20年代,舒新城將美國一種個別教學制度引入中國,在上海吳淞公學中學部實驗,以自由、合作與時間預算為原則,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這種教學制度是
A.道爾頓制 B.設計教學法 C.文納特卡制 D.葛雷制
22.1925年,在收回教育權運動的推動下,北洋政府教育部頒布了法令,規定
A.禁止外國人在華辦學 B.學校不得開設宗教課程
C.外國人辦學歸國人管理 D.外國人在華辦學須向政府立案
23.陳鶴琴提出“活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強調培養現代中國人,即健全的身體、建設的能力、要能夠合作和服務以及
A.批判的能力 B.創造的能力 C.反思的能力 D.自治的能力
24.建立宮廷學校、寺廟學校、職官學校、文士學校培養各類人才的東方文明古國是
A.古巴比倫 B.古印度 C.古埃及 D.希伯來
25.亞里士多德將教育分為體育,智育,和德育,其依據是
A.靈魂論 B.天性論 C.習慣論 D.理性論
26.智者是西方最早的職業教師,智者派對古希臘教育實踐產生了諸多影響,重要貢獻是
A.確立了“四藝” B.擴大了教育對象
C.建立了學園 D.強化了教育的等級性
27.夸美紐斯認為學校不幸變為兒童的才智屠宰場,根本在于教學工作違背了
A.直觀性 B.適應自然 C.系統性 D.激發學生求知欲
28.第一個把教育與生產勞動付諸實際的是
A.柏拉圖 B.盧梭 C.夸美紐斯 D.裴斯泰洛齊
29.洛克的紳士教育理論認為,合格的紳士最重要的品質是
A.溫文而雅 B.學問通達 C.知識淵博 D.品德高尚
30.拿破侖第一帝國征服終試發展中等教育以培養帝國官吏和行政管理人員,其實施中等教育的最重要機構是
A.國立中學和市立中學 B.文科中學和實科中學
C.古典中學和現代中學 D.綜合中學和職業中學
31.1862年,美國總統林肯,批準實施《莫雷爾法案》,要求各州開班或資助農業和機械工藝類學員,這類學校被稱為
A.城市學院 B.社區學院 C.贈地學院 D.技術學院
32.1870年《福斯特法案》的頒布與實施,在教育史有重大意義,標志英國
A.初等國民教育制度的形成
B.中等教育雙軌制的確立
C.高等教育體系的完善
D.以地方教育當局為主的教育行政制度的建立
33.1947年,日本國會頒布《學校教育法》,為日本二戰之后學校教育發展指明方向。其中規定
A.實施大學區制
B.廢除中央集權式的教育管理體制
C.加強學生民族意識的培養
D.將中學分為尋常中學和高等中學
34.馬斯洛將人的五種基本需要劃分為成長性需要和缺失性需要兩大類,需要層次理論中屬于成長性需要的是
A.自我實現的需要 B.安全需要 C.歸屬需要 D.尊重的需要
35.根據加里培林對技能的分類,閱讀屬于
A.操作技能 B.運動技能 C.心智技能 D.學習技能
36.在掌握了“心理過程”概念后,再學習“認知過程”概念,前一學習對后一學習的影響屬于
A.水平遷移 B.垂直遷移 C.一般遷移 D.逆向遷移
37.根據問題的構成要素特點,如何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屬于
A.結構不良問題 B.結構良好問題 C.一般性問題 D.認知性問題
38.在學習某一技能全部失敗后,最容易放棄這一學習任務的是
A.具有掌握學習目標取向的學生
B.具有表現目標取向的學生
C.具有趨于表現目標取向的學生
D.具有逃避表現目標取向的學生
39.在研究方法上帶有明顯科學主義傾向的教育流派是
A.新傳統派教育學 B.實驗教育學 C.存在主義教育學 D.文化教育學
40.張老師對小學生作業上的錯字進行統計,分析錯字類型,為探討成因及教育對策提供依據,他采用的研究方法為
A.測量法 B.觀察法 C.文獻研究法 D.內容分析法
41.某研究者需要近年來國家教育經費投入的具體數據,最可靠的來源是
A.教育專著 B.教育年鑒 C.教育百科全書 D.教育志
42.下列選項中,符合課題表述規范的是
A.如何指導學生課外閱讀
B.學生數學能力培養的實驗研究
C.積極心理學視野下小學生問題行為轉化研究
D.基于網絡平臺的初中化學實驗教學策略研究與探索
43.為全面研究課堂小組討論情況,某研究者擬進行課堂觀察,最適宜的觀察記錄法是
A.時間取樣記錄法 B.行為核查記錄法 C.事件取樣記錄法 D.軼事描述記錄法
44.在教育實驗研究中,“雙盲處理”旨在控制
A.成熟效應 B.練習效應 C.心理效應 D.測評誤差
45.英語聽力測試過程停電兩分鐘,因無法連續播放導致學生測試成績偏低。不能反映學生真實水平。這種測試成績和真實水平之間誤差被稱為
A.系統誤差 B.隨機誤差 C.抽樣誤差 D.操作誤差
二、辨析題:46~48小題,每小題15分,共45分。要求判斷正誤并著重闡明理由。
46.道德不可教。
47.依據裴斯泰洛齊的要素教育理論,學校教育的主要任務在于教授人類文化遺傳的基本要素。
48.加涅的“智慧技能”就是認知心理學家所說的“程序性知識”。
三、簡答題:49~53小題,每小題15分,共75分。
49.簡述非正規教育,并結合兩個例子加以說明。
50.簡述學校美育的內涵及其功能。
51.簡述20世紀70年代法國的中小學教育改革的主要內容。
52.簡述從“新手”到“專家”轉變過程中知識發生改變的主要特征。
53.簡述教育測量的信度和效度,它們之間什么關系。
四、分析論述題:54~56小題,每小題30分,共90分。
54.閱讀以下材料,按要求回答下列問題:
剛開學幾周,我在去辦公室的路上遇見了大一新生小李同學。她看起來有點緊張,我問她這幾周過得怎么樣。她說:“上了大學之后,我發現很多課程都是采用課堂討論,口頭報告,小組討論之類方法,這跟高中時老師講得差別很大,感覺很不適應。我其實更喜歡老師在課堂上講,把知識直接教給我們。”我有問她“像你這種感覺不適應討論課的同學是不是很多?”她說的確有很多同學都不適應。
小李同學的話,讓我不禁想到自己首次在專業課上嘗試運用案例教學法的情形。我本以為,采用案例組織課堂討論,一定會深受學生歡迎,但事實證明我有點一廂情愿。這些年來,在我主持的案例討論課上,盡管有少數學生積極參與,但是大多數學生參與的熱情似乎并不高。一些學生根本不發言,只顧埋頭看英語或計算機之類的書,或者低頭看手機,還有一些學生甚至連課堂討論的材料都不帶來,對此,我感到十分的困惑。
為了改進教學,弄清楚學生究竟是怎么想的,我找了幾位學生到我辦公室座談,一位同學對我說:“老師,我們希望您多講,讓我們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本專業學科知識理論和知識,接近學科前沿,您每次課都讓我們討論,可我們不習慣討論,即使討論,也只是說出一些很膚淺的觀點。而且討論來,討論去,大家的看法似都有些道理,我也不知道該聽誰的,更不清楚什么才是正確的答案。還有一位同學說:“我們來大學讀書,是交了學費的,想從老師那里學習理論知識,不是聽一幫同學在那瞎扯。我覺得討論課沒多大意義,太浪費時間了,還不如您多講講”。另外,我還曾聽說有個別學生直接打電話給學校教務部門投訴,說我的課很“水”,因為我很少直接講課,總是讓學生看材料,討論,寫評論。
面對如此的囧境,我不禁陷入沉思:為什么學生一方面抱怨教師滿堂灌,不給他們參與課堂的機會。而另一方面,當教師提供大量案例討論的機會時,他們卻害怕或逃避呢?原因究竟在哪兒?討論課究竟還有沒有必要繼續推行下去?讓學生自主討論真的行得通嗎?該如何處理討論課與傳統課程的關系?看來,問題沒那么簡單……
(1)請從社會發展對教育需求的角度,闡述討論課的必要性。
(2)從現行課堂教學方式的角度,論述學生不適應討論課的可能原因。
(3)從課程改革來看,提出幫助學生適應課堂討論的建議。
55.維新派相對洋務派提出了什么新的教育主張,有什么影響?
56.從下列兩題中任選一題作答,如果兩題都答,只按第Ⅰ道的成績計入總分。
Ⅰ.閱讀以下材料,按要求回答下列問題:
學習過程中許多方式可以應用,其中一種被稱為精細加工策略,即人在學習某一新的知識時,會想起一些與其有關的舊知識,或想起屬于這一觀念范疇的某個例證,或再現與其有關的表象,甚至由此會引起對這些知識作出某種新的推斷。學習過程中也可以對新知識作出邏輯上的組織,即按照學習材料的特征或類別進行整理歸類等。心理學家加涅稱:“組織是將信息分為若干子集,并標明各子集關系的過程。”心理學家約翰·安德森則進一步補充道:“這種有層級的組織能夠使人在搜尋自己記憶時表現出結構化,使人更有效地提取信息。
(1)精細加工策略何以有助于個體日后對所學知識的回憶?
(2)精細加工策略和組織策略有什么區別?
(3)從精細加工策略和組織策略的角度,分析一下當今的碎片化學習的現象。
Ⅱ.某初中要研究繼續自主學習的課堂教學改革,準備查閱相關文獻,設計調查問卷調查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此為基礎討論課堂教學改革。
(1)為該研究設計取名。
(2)為了保證抽樣樣本在年級特征和性別特征方面具有代表性,應采取何種抽樣方法?具體抽樣步驟是什么?
(3)調查者想利用國內某期刊全文數據庫進行全面文獻檢索,至少設計文獻檢索的檢索詞3個。
(4)為保障較高問卷效度,在具體設計題目之前,調查者需要調查內容分解成若干維度和指標,請從“自主學習能力”維度,寫出設計問卷時維度的3個指標。
本文素材來源于網絡,由武漢新文道考研進行整理,想了解更多關于考研相關資訊,敬請關注新文道考研,我們將為同學們奉上全面完整的時下考研相關資訊。







關注武漢新文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