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們在進行考研政治復習時,要學會梳理高頻考點。新時代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思路是考研政治高頻考點之一。下面是湖北新文道考研為考生整理的考研政治之新時代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思路。
新時代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思路
一、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十九大報道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
1、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供給側管理和需求側管理是調控宏觀經濟的兩個基本手段。需求側管理重在解決總量性問題,注重短期調控,通過調節稅收、財政支出、貨幣信貸等來刺激或抑制需求,進而推動經濟增長。供給側管理,重在解決結構性問題,注重激發經濟增長動力,主要通過優化要素配置和調整生產結構來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進而推動經濟增長。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必須把供給側結構新改革作為主攻方向。使我國供給能力更好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不斷升級和個性化的物質文化和生態環境需要,從而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目的。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通過推動科技創新、發展實體經濟、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政策措施解決問題。
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加快建設制造強國,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堅持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優化存量資源配置,擴大優質增量供給,實現供需動態平衡。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鼓勵創新創業。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
2、堅持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
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要把轉方式調結構放到更加重要位置,以結構深度調整、振興實體經濟為主線。
3、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是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政府的職責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保障公平競爭,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推動可持續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彌補市場失靈。
把“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都用好。運用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只告訴市場主體不能做什么,至于能做什么,該做什么,由市場主體根據市場變化做出判斷。
4、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樹立創新自信,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
堅持問題導向,明確我國科技創新主攻方向和突破口,著力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把重要領域的科技創新擺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加快建設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的創新基礎平臺,打造聚集國內外一流人才的高地,形成代表國家水平、國際同行認可,在國際上擁有話語權的科技創新實力。
十九大報告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5、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
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發展。堅持東部地區優化發展、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中部崛起戰略。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牛鼻子”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建立雄安新區。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導向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
6、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必須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堅持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三條底線。
新形勢下,農業主要矛盾已經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主要表現為階段性的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要把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作為主要方向。保障糧食安全是農業結構性改革的基本底線。必須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農業技術創新,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是黨的農村政策的基石。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
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
7、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自由之路。堅持優化布局,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合理分工、功能互補、協同發展;堅持生態文明,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堅持傳承文化,發展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美麗城鎮。把城鎮化質量明顯提高擺在突出位置,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注重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注重環境宜居和歷史文脈傳承,注重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
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要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按照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總要求,形成合理結構。培養一批懂城市、會管理的干部,打造智慧城市,建設和諧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現代化城市。
以上是新文道考研為2019考生整理的“2019考研政治:新時代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思路”的相關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本文素材來源于網絡,由武漢新文道考研進行整理,想了解更多關于考研相關資訊,敬請關注新文道考研,我們將為同學們奉上全面完整的時下考研相關資訊。







關注武漢新文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