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卷 " 是當下社會的一個流行詞。學歷內卷,讓本科生越來越慌,不考個研仿佛就 " 掉隊 " 了。受這樣的觀念影響,幾乎所有本科生都被裹挾進了考研大潮中,漸漸就有了考研變 " 二次高考 ",本科變 " 高四 " 的說法。
" 人人都是大學生 " 學歷卷是必然的
近日,教育部、人社部召開 2022 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網絡視頻會議,披露2022 屆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 1076 萬人。而在 2021 年,這一數字是 909 萬,2022 年凈增增加 167 萬,也是近年增長人數最多的一年。
2001 年,全國大學畢業生首次突破 100 萬,20 年后,突破了 1000 萬。
這個數字什么概念?從人社部、國家統計局發布的近年來城鎮新增就業人數來看,大學畢業生已成為新增勞動力的主力軍。
2016 年我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為 765 萬,新增就業人數 1314 萬,大學畢業生占到了中國新增勞動力的 " 半壁江山 "。到 2021 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達到 909 萬,已占到了年城鎮新增勞動力的 80% 以上,若再加上回國留學生數,幾乎達到新增城鎮勞動力的 90%。也就是說,進入勞動力市場,當下幾乎 " 人人都是大學生 "。
在這個背景下,學歷卷是必然的。
用人的尺子也水漲船高,體制內動輒要求研究生以上。
在2022 年國家公務員考試北京地區 971個職位計劃,要求碩士及碩士以上學歷的職位 590 個,超過職位總數的 60%。
雖然一味追求學歷理論上是錯誤的,但這既是時代的進步,也是時代的必然。讀研越來越成為年輕人的一個 " 標配 ",就如當年上大學一樣。
大學畢業生越來越多,近十年來居高不下,加上疫情的影響和整體經濟增速下滑,就業更難了。
" 最難就業年 " 迫使更多的應屆畢業生及往屆生通過考研緩解就業壓力,同時也能夠提升自身就業競爭力。研究生報考人數連年攀升,高位增長就成為必然。
數據顯示,研究生報考人數已經連續多年增長率突破兩位數。2017 年,研究生報考人數首破 200 萬人大關,達到 201 萬。2020 年碩士研究生報考人數達到 341 萬人,2021 年研究生報考人數達到 377 萬,5 年間,考研報名人數翻了近一番。
從近兩年報考人數迅速增長的情況及各高校公布的報考數據來看,2022 年研究生報考人數還將持續高位增長。
與之相對,我國研究生招生規模也持續增長。1998 年," 大擴招 " 的頭一年,全國本專科共招生 108 萬;2021 年,研究生招生超過 120 萬,研究生招生規模已遠超當年的本專科。
全國在學研究生突破 300 萬人
2020 年全國在學研究生 314.0 萬人,突破 300 萬人,比上年增加 27.6 萬人,增長 9.6%。我國研究生規模增速明顯。
同大學生從 " 天之驕子 " 變成 " 普通勞動力 " 類似,隨著研究生數量的大幅增加,很多人直言,現在的研究生就相當于 20 年前的本專科,研究生學歷貶值嚴重。
尤其在北京等超大城市,高學歷人口快速增長。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20 年,北京市 15 歲及以上常住人口中,近一半的人口具有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達到 919.1 萬人,占 15 歲及以上常住人口的比重為 47.6%。
在大專及以上的常住人口中,碩士、博士分別為 126.3 萬人和 22.8 萬人,合計占 15 歲及以上常住人口的比重是 7.7%,與 2010 年相比提高了 3.9 個百分點,碩士和博士的數量合計增長 1.2 倍。
高學歷人口的增長也催生出就業的多樣化,社會整體就業門檻提高,很多中小學校教師崗位、企事業部分崗位呈現碩博扎堆兒的現象。
不僅僅是學歷卷,還有名校的 " 卷 "。
80 年代,包括 90 年代,想上一個名校,最寬的入口是本科,但現在,卻是研究生。在 80 年代,名校本科招生 1000 多人,就已經是規模很大的學校了。而研究生,鳳毛麟角。
比如 1990 年,本專科招生 60 萬,研究生僅有 3 萬多人,其中包括 3300 人的博士。那時,在名校,本科招生是研究生招生規模的 10 余倍,甚至 20 倍。
但是現在則不同了。名校研究生招生規模普遍超過本科規模,甚至是倍數關系。比如清、北(不含北醫),本科僅招收 3000 多人,但研究生招生逼近或超過 8000 人。每年清北招生總量就逼近或超過萬人,這時的清北,和當初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在這個背景下,名校的卷也是必然的。因為今天的含金量,也與往日完全不同。簡單從進名校的機會看,考研的概率遠遠大于高考。
本文素材來源于網絡,由武漢新文道考研進行整理,想了解更多關于考研相關資訊,敬請關注新文道考研,我們將為同學們奉上全面完整的時下考研相關資訊。







關注武漢新文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