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中特》的前七章基本保持不變。主要變化集中在第八章之后的部分。我們來看一下第八章和第九章有哪些內容的調整。
第八章的標題保持不變,仍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及其歷史地位”。但第一節標題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變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創立的社會歷史條件”
新增了“(二)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主要表現:一是世界經濟版圖發生的深刻變化前所未有,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在世界經濟中占據越來越大的份額,世界經濟重心加快“自西向東”位移;二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新陳代謝和激烈競爭前所未有,深刻改變著人類社會生產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推動生產關系變革,給國際格局和國際體系帶來廣泛深遠影響;三是國際力量對比發生革命性變化前所未有,發達國家內部矛盾重重、實力相對下降,一大批發展中國家群體性崛起,成為影響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的重要力量;四是全球治理體系的不適應、不對稱前所未有,西方發達國家主導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越來越難以為繼,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不斷擴大,全球治理越來越向著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發展;五是人類命運的休戚與共前所未有,各國相互聯系和彼此依存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頻繁、更緊密,整個世界日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第二節標題由“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主要內容”變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體系”
新增“(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特質”
這一思想的理論特質有:一是秉持人民至上。人民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人民至上是貫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一根紅線,人民立場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根本立場。二是彰顯歷史自覺。三是堅持實事求是。四是突出問題導向。五是強化戰略思維。六種思維能力包括戰略思維、歷史思維、辯證思維、創新思維、法治思維、底線思維能力。六是發揚斗爭精神。
第三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歷史地位”的具體內容有重大變化。
(一)由舊版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變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
(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行動指南(由原來的排序提前一位,具體內容不變)
新增“(三)建設美好世界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關于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這一思想倡導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際交往觀,倡導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新安全觀,推動構建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為維護世界和平和安全秩序貢獻了中國力量。關于促進共同發展,這一思想倡導世界各國加強發展合作,打造國際合作新平臺,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提升全球發展的公平性、有效性、協同性,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國人民。關于全球治理,這一思想倡導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倡導開放、融通、互利、共贏的合作觀,倡導多邊主義核心理念,推動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關于文明交流互鑒,這一思想倡導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人類共同價值,倡導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新型文明觀,強調堅持求同存異,加強不同文明交流對話,展現了讓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的思想力量。
第九章標題保持不變,仍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任務”。
新增了第三節“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戰略導向”。具體新增內容如下(新大綱中將以下內容的位置移到了“五位一體總布局”的“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下)。
(一)立足新發展階段
從現在到本世紀中葉是我們完成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個歷史宏愿的新發展階段。從理論依據來看,新發展階段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的一個階段,是其中經過幾十年的積累、站到了新的起點上的一個階段。從歷史依據來看,新發展階段是我們黨帶領人民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歷史性跨越的新階段。從現實依據來看,我們已經擁有開啟新征程、實現新的更高目標的雄厚物質基礎。
(二)貫徹新發展理念
新增內容:
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一是從根本宗旨把握新發展理念。人民是我們黨執政的最深厚基礎和最大底氣。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是我們黨的初心和使命,是黨領導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新發展理念的“根”和“魂”。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會有正確的發展觀、現代化觀。二是從問題導向把握新發展理念。要根據新發展階段的新要求,堅持問題導向,更加精準地貫徹新發展理念,切實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如科技上的“卡脖子”問題,城鄉區域發展差距較大問題,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問題,經濟全球化出現逆流、外部環境越來越復雜多變問題等。進人新發展階段,對新發展理念的理解要不斷深化,舉措要更加精準務實,真正實現高質量發展。三是從憂患意識把握新發展理念。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和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我國發展面臨的內外部風險空前上升,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隨時準備應對更加復雜困難的局面,把安全發展貫穿國家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
(三)構建新發展格局
發展格局是經濟現代化的路徑選擇,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任務。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要致力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提出來的,是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是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的戰略性布局和先手棋。從發展進程看,改革開放特別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我國深度參與國際分工,融入國際大循環,形成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發展格局。黨的十八大以來,基于國內外形勢的發展變化,我們黨提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國內大循環活力日益強勁。從世界比較看,大國經濟的特征都是內需為主導、內部可循環。我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制造業第一大國,國內經濟循環同國際經濟循環的關系客觀上早有調整的要求。從國際形勢看,近幾年全球政治經濟環境發生深刻變化,逆全球化趨勢加劇,有的國家大搞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我國作為一個人口眾多和超大市場規模的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堅持立足國內、依托國內大市場優勢,化解外部沖擊和外需下降帶來的影響,增強我們的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持續力。
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在于經濟循環的暢通無阻,必須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繼續完成“三去一降一補”的重要任務,實現經濟在高水平上的動態平衡。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最本質特征是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必須更加強調自主創新,集合優勢資源,有力有序推進創新攻關的新體制機制。構建新發展格局要釋放內需潛力,必須充分發揮我們市場資源優勢,以巨大國內市場形成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雄厚支撐。構建新發展格局要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必須具備強大的國內經濟循環體系和穩固的基本盤,并以此形成對全球要素資源的強大吸引力、在激烈國際競爭中的強大競爭力、在全球資源配置中的強大推動力。
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是由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現實邏輯決定的,三者緊密關聯。進入新發展階段明確了我國發展的歷史方位,貫徹新發展理念明確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指導原則,構建新發展格局明確了我國經濟現代化的路徑選擇。把握新發展階段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現實依據,貫徹新發展理念為把握新發展階段、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了行動指南,構建新發展格局則是應對新發展階段機遇和挑戰、貫徹新發展理念的戰略選擇。
本文素材來源于網絡,由武漢新文道考研進行整理,想了解更多關于考研相關資訊,敬請關注新文道考研,我們將為同學們奉上全面完整的時下考研相關資訊。







關注武漢新文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