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選題筆記
1個社會性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的基本結束和社會主義革命階段的開始。這一時期,我國社會的性質是新民主主義社會。
1個新土改:1950年至1953年春,在新解放區進行土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規定了這次土改的目的,是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土改中對待富農的政策,由解放戰爭時期征收富農多余土地財產的政策改變為保存富農經濟的政策。
1個方法:我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采取和平贖買的方式進行的。
1個標志:到1956年,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也建立起來。這是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最主要的標志。
(二)多選題筆記
2個會議:1949年3月,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提出中國從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并解決了土地問題以后,中國還存在著兩種基本矛盾:國際上是新中國同帝國主義的矛盾,國內是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1950年6月召開了中共七屆三中全會確定了當時全黨和全國人民的中心任務是要在三年左右的時間內,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基本好轉。會議制訂了黨在建國初期的戰略策略方針,就是不要四面出擊。
3反5反運動:“三反”、“五反”運動是1951年底到1952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黨政機關工作人員中開展的“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和在私營工商業者中開展的“反行賄、反偷稅漏稅、反盜騙國家財產、反偷工減料、反盜竊國家經濟情報”的斗爭的統稱。
1化3改:1953年12月,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也叫“一體兩翼”
4大原因:第一,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力量相對來說比較強大,它是實現國家工業化的主要基礎。第二,資本主義經濟力量弱小,發展困難,不可能成為中國工業起飛的基礎。第三,對個體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是保證工業發展、實現國家工業化的一個必要條件。第四,當時的國際環境也促使中國選擇社會主義。
3種形式:第一是互助組,這具有社會主義的萌芽性質。第二是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這具有半社會主義的性質。第三是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這具有社會主義的性質。
4馬分肥:從1953年到1955年夏,是實行國家資本主義的初級形式的階段。當時企業的利潤分配,實行“四馬分肥”的辦法,即分為國家所得稅、企業公積金、工人福利費、股金紅利四個部分。
(三)重點筆記
“一化三改”是本章的重點,因為考研政治命題老師會在這個點上出錯誤干擾選項,“一體兩翼”也就是“一化三改”,千萬不要看到“兩翼”就想不到要選三個內容,2017考研同學們注意甄別這些細節點。
本文素材來源于網絡,由武漢新文道考研進行整理,想了解更多關于考研相關資訊,敬請關注新文道考研,我們將為同學們奉上全面完整的時下考研相關資訊。







關注武漢新文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