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是中國近代民族民主主義革命的開拓者,中國民主革命偉大先行者,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締造者,三民主義的倡導者,創立《五權憲法》。他首舉徹底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二千年帝制”。
1894年在創立興中會時指出:“拯斯民于水火,扶大廈之將傾”,由此喊出“振興中華”這個時代最強音。
1905年8月,孫中山與黃興等人,以興中會、華興會等革命團體為基礎,在日本東京創建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黨同盟會,孫中山被推舉為總理,他所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被采納為同盟會綱領。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發刊詞中,將同盟會綱領概括為三民主義。
辛亥革命后孫中山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改國號為中華民國,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1912年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1915年-1916年,護國運動。反對袁世凱復辟稱帝,維護中華民國民主共和制度。
1917年-1918年,護法運動。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為維護臨時約法、恢復國會,聯合西南軍閥共同進行了反對北洋軍閥獨裁統治的斗爭。護衛《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打倒北洋軍閥專政的虛假共和,重新建立新生共和的民主法統。
國民黨于1924年1月在廣州召開國民黨一大。孫中山以總理身份擔任大會主席。大會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新三民主義:(民族主義主張反對帝國主義,廢除國內的民族壓迫;民權主義主張“把政權放在人民掌握之中”,實行民主政治;民生主義主張平均地權,節制資本。)大會確定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成為國民黨的基本政策。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
1940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終其一生,都在為“拯斯民于水火,扶大廈之將傾”而奮斗。
政治考試里關于人物部分的考試,往往考察的是人物在歷史長河中的功過是非。孫中山是個有故事的偉人。與他相關的事跡足夠震撼中國歷史。同學們要對偉人保持一顆崇敬的心,也要對他們的豐功偉績銘記于心。可以說,這不僅是為了考研,更是中國人應有的情懷。
本文素材來源于網絡,由武漢新文道考研進行整理,想了解更多關于考研相關資訊,敬請關注新文道考研,我們將為同學們奉上全面完整的時下考研相關資訊。







關注武漢新文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