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大綱作為考研學子備考復習的重要參考,新大綱的發布無疑牽動著考生的心。以下是西南石油大學法律碩士(法學)專業學位2018考研大綱,有意報考西南石油大學法律碩士(法學)專業學位2018年碩士研究生的學生可參考閱讀。目前有院校陸續開始發布2018考研大綱,新文道考研會為大家第一時間收集匯總,請大家密切關注!
西南石油大學法律碩士(法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入學招生考試大綱
大綱說明:
1、本考試大綱以教育部考試中心發布的關于2016年《法律碩士(法學)專業學位全國聯考考試大綱》為依據。
2、2017年《法律碩士(法學)專業學位全國聯考考試大綱》預計教育部考試中心將在2016年9月發布,敬請考生關注,如有不同,以2017年大綱為準。
上編 《專業基礎》科目考試大綱
一、考試性質
專業基礎課考試是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法律碩士(法學)專業學位研究生而設置的具有選拔性質的全國聯考科目,其目的是科學、公平、有效地測試考生是否具備繼續攻讀法律碩士專業學位所需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評價的標準是高等學校法學專業本科畢業生能達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擇優選拔,確保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招生質量。
二、考察目標
專業基礎課考試包括刑法學和民法學兩部分,在考查刑法學和民法學基本知識、基本理論的同時,注重考查考生運用刑法學原理和民法學原理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運用法律語言表達的能力。考生應能:
1.準確地再認或再現刑法學和民法學的基本知識。
2.正確理解和掌握刑法學和民法學的重要概念、特征、內容及其法律規定。
3.運用刑法學和民法學原理解釋和論證某些觀點,明辨法理。
4.結合社會生活或特定的法律現象,分析、評價有關案件、事件,找出運用法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
5.準確、恰當地使用法律專業術語,論述有據,條理清晰,符合邏輯,文字表達通順。
三、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
1.試卷滿分及考試時間
本試卷滿分為150分,考試時間為180分鐘。
2.答題方式
答題方式為閉卷、筆試。
3、考試內容結構
刑法學 75分
民法學 75分
5、試卷題型結構
單項選擇題 20小題,每小題1分,共20分
多項選擇題 10小題,每小題2分,共20分
簡答題4小題,每小題10分,共40分
論述題2小題,每小題15分,共30分
案例分析題 2小題,每小題20分,共40分
四、考察內容
第一部分 刑 法 學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刑法概述
一、刑法的概念
二、刑法的目的和任務
三、刑法的體系和解釋
四、刑法與刑法學的意義
第二節 刑法的基本原則
一、罪刑法定原則的基本內容與體現
二、刑法適用平等原則的基本內容與體現
三、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的基本內容與體現
第三節 刑法的效力范圍
一、刑法的效力范圍的概念和種類
二、刑法的空間效力
三、刑法的時間效力
第二章 犯罪概念
第一節 犯罪的定義
一、犯罪的定義概述
二、我國刑法中的犯罪定義
第二節 犯罪的基本特征
一、犯罪是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
二、犯罪是觸犯刑律的行為,具有刑事違法性
三、犯罪是應受刑罰懲罰的行為,具有應受刑罰懲罰性
第三章 犯罪構成
第一節 犯罪構成概述
一、犯罪構成的概念
二、犯罪構成的共同要件
三、犯罪構成的分類
第二節 犯罪客體
一、犯罪客體的概念
二、犯罪客體的種類
三、犯罪客體與犯罪對象
第三節 犯罪客觀方面
一、犯罪客觀方面概述
二、危害行為
三、危害結果
四、刑法因果關系
五、犯罪的時問、地點、方法
第四節 犯罪主體
一、犯罪主體概述
二、刑事責任年齡
三、刑事責任能力
四、一般主體與特殊主體
五、單位犯罪主體
第五節 犯罪主觀方面
一、犯罪主觀方面概述
二、犯罪故意
三、犯罪過失
四、犯罪目的和犯罪動機
五、刑法上的認識錯誤
第四章 正當化事由
第一節 正當化事由概述
一、正當化事由的概念
二、正當化事由的種類
第二節 正當防衛
一、正當防衛的概念和成立條件
二、特別防衛
三、防衛過當及其刑事責任
第三節 緊急避險
一、緊急避險的概念和成立條件
二、緊急避險與正當防衛的異同
三、避險過當及其刑事責任
第五章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態
第一節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態概述
第二節 犯罪既遂
一、犯罪既遂的概念和標準
二、犯罪既遂的形態
三、對既遂犯的處罰
第三節 犯罪預備
一、犯罪預備的概念和特征
二、預備行為與實行行為的區別
三、對預備犯的處罰
第四節 犯罪未遂
一、犯罪未遂的概念和特征
二、犯罪未遂的分類
三、對未遂犯的處罰
第五節 犯罪中止
一、犯罪中止的概念和特征
二、犯罪中止的分類
預備階段的中止和實行階段的中止。
三、對中止犯的處罰
第六章 共同犯罪
第一節 共同犯罪的概念及其構成
一、共同犯罪的概念
二、共同犯罪的構成特征
三、共同犯罪的認定
第二節 共同犯罪的形式
一、任意共同犯罪和必要共同犯罪
二、事前通謀的共同犯罪和事前無通謀的共同犯罪
三、簡單共同犯罪和復雜共同犯罪
四、一般共同犯罪和特殊共同犯罪
第三節 共同犯罪人的種類及其刑事責任
一、主犯及其刑事責任
二、從犯及其刑事責任
三、脅從犯及其刑事責任
四、教唆犯及其刑事責任
五、共同犯罪與犯罪的停止形態
第七章 罪數形態
第一節 罪數形態概述
一、罪數的概念
二、罪數的判斷標準
第二節 實質的一罪
一、實質的一罪的概念及其種類
二、繼續犯
三、想象競合犯。
四、結果加重犯
五、法條競合犯
第三節 法定的一罪
一、法定的一罪的概念及其種類
二、結合犯
三、集合犯
第四節 處斷的一罪
一、處斷的一罪的概念及其種類
二、連續犯
三、牽連犯
四、吸收犯
第八章 刑事責任
第一節 刑事責任概述
一、刑事責任的概念與特征
二、 刑事責任的地位
第二節 刑事責任的根據和解決方式
一、刑事責任的根據
二、刑事責任的解決方式
第九章 刑罰概述
第一節 刑罰的概念和特征
一、刑罰的概念
二、刑罰的特征
三、刑罰與其他法律制裁方法的區別
第二節 刑罰的功能
一、刑罰功能的概念
二、刑罰的基本功能
第三節 刑罰目的
一、刑罰目的的概念
二、刑罰報應的觀念
三、預防犯罪的目的
第十章 我國刑罰的種類和體系
第一節 刑罰種類概述
一、刑罰的種類
二、學理分類
三、刑法中的分類
第二節 主刑
一、管制
二、拘役
三、有期徒刑
四、無期徒刑
五、死刑
第三節 附加刑
一、罰金
二、剝奪政治權利
三、沒收財產
四、驅逐出境
第十一章 量刑
第一節 量刑的概念和原則
一、量刑的概念、功能、特征
二、量刑的原則
第二節 量刑情節
一、量刑情節的概念、特征和種類
二、法定情節
三、酌定情節
第三節 量刑制度
一、累犯
二、自首
三、立功
四、數罪并罰
五、緩刑
第十二章 刑罰執行制度
第一節 減刑
一、減刑概述
二、減刑的條件
三、減刑后的刑期計算
四、減刑的程序
第二節 假釋
一、假釋概述
二、假釋的條件
三、假釋的考驗期及其考察
四、假釋的法律后果
五、假釋的程序
第十三章 刑罰消滅制度
第一節 刑罰消滅概述
一、刑罰消滅的概念
二、刑罰消滅的法定原因
第二節 時效
一、時效的概念和意義
二、追訴期限
第三節 赦免
一、赦免的概念
二、我國的特赦制度
第十四章 刑法各論概述
第一節 刑法各論的研究對象和體系
一、刑法各論及其研究對象
二、刑法分則與刑法總則的關系
三、刑法各論的體系
第二節 罪狀、罪名、法定刑
一、刑法分則條文的基本結構
二、罪狀
三、罪名
四、法定刑
第十五章 危害國家安全犯罪
第一節 危害國家安全罪概述
危害國家安全罪的概念和共同特征。
第二節 本章要求掌握的內容
分裂國家罪,煽動分裂國家罪,間諜罪,為境外竊取、刺探、收買、非法提供國家秘密、情報罪等犯罪的概念、構成特征,認定這些犯罪時注意區分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界限。
第十六章 危害公共安全罪
第一節 危害公共安全罪概述
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概念和共同特征。
第二節 本章要求掌握的內容
放火罪,爆炸罪,投放危險物質罪,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壞交通工具罪,破壞交通設施罪,組織、領導、參加恐怖組織罪,劫持航空器罪,非法制造、買賣、運輸、郵寄、儲存槍支、彈藥、爆炸物罪,違規制造、銷售槍支罪,非法持有、私藏槍支、彈藥罪,交通肇事罪,危險駕駛罪,重大責任事故罪,強令違章冒險作業罪等犯罪的概念、構成特征,認定這些犯罪時注意區分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界限。
第十七章 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
第一節 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概述
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的概念和共同特征。
第二節 本章要求掌握的內容
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生產、銷售假藥罪,走私普通貨物、物品罪,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偽造貨幣罪,騙取貸款、票據承兌、金融票證罪,妨害信用卡管理罪,竊取、收買、非法提供信用卡信息罪,內幕交易、泄露內幕信息罪,洗錢罪,集資詐騙罪,保險詐騙罪,偷稅罪,抗稅罪,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用于騙取出口退稅、抵扣稅款發票罪,假冒注冊商標罪,侵犯著作杈罪,銷售侵權復制品罪,侵犯商業秘密罪,合同詐騙罪,非法經營罪等犯罪的概念、構成特征,認定這些犯罪時注意區分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界限。
第十八章 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
第一節 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概述
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的概念和共同特征。
第二節 本章要求掌握的內容
故意殺人罪,過失致人死亡罪,故意傷害罪,強奸罪,強制猥褻、侮辱婦女罪,非法拘禁罪,綁架罪,拐賣婦女、兒童罪,收買被拐賣婦女、兒童罪,雇傭童工從事危重勞動罪,誣告陷害罪,侮辱罪,誹謗罪,刑訊逼供罪,報復陷害罪,破壞選舉罪,重婚罪,虐待罪,遺棄罪等犯罪的概念、構成特征,認定這些犯罪時注意區分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界限。
第十九章 侵犯財產罪
第一節 侵犯財產罪概述
侵犯財產罪的概念和共同特征。
第二節 本章要求掌握的內容
搶劫罪、盜竊罪、詐騙罪、搶奪罪、侵占罪、職務侵占罪、挪用資金罪、敲詐勒索罪、故意毀壞財物罪等犯罪的概念、構成特征,認定這些犯罪時注意區分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界限。
第二十章 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
第一節 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概述
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的概念和共同特征。
第二節 本章要求掌握的內容
妨害公務罪,偽造、變造、買賣國家機關公文、證件、印章罪,招搖撞騙罪,非法獲取國家秘密罪,投放虛假危險物質罪、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罪,聚眾斗毆罪,尋釁滋事罪,組織、領導、參加黑社會性質組織罪,賭博罪,偽證罪,窩藏、包庇罪,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脫逃罪,醫療事故罪,非法行醫罪,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罪,非法持有毒品罪,組織賣淫罪,強迫賣淫罪,傳播性病罪,嫖宿幼女罪,制作、復制、出版、販賣、傳播淫穢物品牟利罪,傳播淫穢物品罪等犯罪的概念、構成特征,認定這些犯罪時注意區分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界限。
第二十一章 危害國防利益罪
第一節 危害國防利益罪概述
危害國防利益罪的概念和共同特征
第二節 本章要求掌握的內容
阻礙軍人執行職務罪,破壞武器裝備、軍事設施、軍事通信罪,冒充軍人招搖撞騙罪,接送不合格兵員罪等犯罪的概念、構成特征,認定這些犯罪時注意區分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界限。
第二十二章 貪污賄賂罪
第一節 貪污賄賂罪概述
貪污賄賂罪的概念和共同特征。
第二節 本章要求掌握的內容
貪污罪,挪用公款罪,受賄罪,利用影響力受賄罪,行賄罪,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的概念、構成特征,認定這些犯罪時注意區分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界限。
第二十三章 瀆職罪
第一節 瀆職罪概述
瀆職罪的概念和共同特征。
第二節 本章要求掌握的內容
濫用職權罪,玩忽職守罪,故意泄露國家秘密罪,徇私枉法罪,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執行判決、裁定失職罪,執行判決、裁定濫用職權罪,私放在押人員罪,食品監管瀆職罪、放縱制售偽劣商品犯罪行為罪等犯罪的概念、構成特征,認定這些犯罪時注意區分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界限。
第二十四章 軍人違反職責罪
第一節 軍人違反職責罪概述
軍人違反職責罪的概念和共同特征
第二節 本章要求掌握的內容
戰時違抗命令罪,阻礙執行軍事職務罪,非法獲取軍事秘密罪,戰時自傷罪,盜竊、搶奪武器裝備、軍用物資罪,虐待部署罪等犯罪的概念、構成特征,認定這些犯罪時注意區分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界限。
第二部分 民法學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民法概述
一、民法的起源和發展
二、民法的概念和特征
三、民法的性質
四、民法的淵源
五、民法的解釋
六、民法的適用
第二節 民法的調整對象
一、民法調整的人身關系
二、民法調整的財產關系
第三節 民法的基本原則
一、民法基本原則的概念和意義
二、自愿原則
三、公平原則
四、誠實信用原則
五、禁止權利濫用原則
六、公序良俗原則
第二章 民事法律關系
第一節 民事法律關系概述
一、民事法律關系的概念和特征
二、民事法律關系的分類
第二節 民事法律關系的要素
一、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
二、民事法律關系的內容
三、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
第三節 民事權利與民事義務
一、民事權利
二、民事義務
三、民事責任
第四節 物
一、物的概念和特征
二、物的分類
第五節 民事法律事實
一、民事法律事實的概念
二、民事法律事實的分類
第三章 自然人
第一節 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
一、民事權利能力的概念和法律特征
二、自然人民事權利能力的開始
三、自然人民事權利能力的終止
第二節 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
一、自然人民事行為能力的概念和法律特征
二、自然人民事行為能力的分類
三、自然人民事行為能力的法律宣告
第三節 監護
一、監護的概念和作用
二、監護的分類
三、監護人的設定
四、監護人的職責
五、監護的終止
第四節 宣告失蹤和宣告死亡
一、宣告失蹤
二、宣告死亡
第五節 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
一、個體工商戶的概念和法律特征
二、農村承包經營戶的概念和法律特征
三、個體工商戶和農村承包經營戶的財產責任
第六節 個人合伙
一、個人合伙的概念和法律特征
二、入伙與退伙。
三、個人合伙的責任承擔
第四章 法人
第一節 法人概述
一、法人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二、法人的本質
三、法人的分類
第二節 法人的民事能力
一、法人的民事權利能力
二、法人的民事行為能力
三、法人的民事責任能力
第三節 法人的成立、變更和終止
一、法人的成立
法人成立的原則;法人成立的條件。
二、法人的變更
三、法人的終止
第五章 非法人組織
第一節 非法人組織概述
一、非法人組織的概念和特征
二、非法人組織的類型
三、非法人組織的責任承擔
第二節 合伙企業
一、合伙企業的概念和特征
二、合伙企業的類型
三、合伙企業的設立
四、合伙企業的內部與外部關系
五、合伙企業的責任承擔
第六章 民事法律行為
第一節 民事法律行為概述
一、民事法律行為的概念
二、民事法律行為的特征
第二節 民事法律行為的分類
一、單方行為和雙方行為
二、單務行為和雙務行為
三、有償行為和無償行為
四、諾成性行為和實踐性行為
五、要式行為和不要式行為
六、主行為和從行為
七、有因行為和無因行為
八、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
第三節 意思表示
一、意思表示的概念和特征
二、意思表示的形式
三、意思表示瑕疵
第四節 民事法律行為的成立與生效
一、民事法律行為的成立要件
二、民事法律行為的有效要件
第五節 附條件和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為
一、附加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
二、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為
第六節 無效民事行為和可變更、可撤銷的民事行為
一、無效民事行為
二、可變更、可撤銷的民事行為
三、民事行為被確認無效或者被撤銷的法律后果
第七節 效力待定的民事行為
一、效力待定民事行為的概念
二、效力待定民事行為的類型
三、效力待定民事行為的法律后果
第七章 代理
第一節 代理概述
一、代理的概念
二、代理的法律特征
三、代理的適用范圍
第二節 代理的種類
一、委托代理、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
二、本代理和復代理
三、直接代理和間接代理
第三節 代理權
一、代理權的概念
二、代理權的性質
三、代理權的產生
四、代理權的行使
第四節 無權代理
一、無權代理的概念
二、無權代理的效力
三、表見代理
第五節 代理關系的終止
一、委托代理的終止
二、法定代理、指定代理的終止
第八章 時效與期間
第一節 時效概述
一、時效的概念
二、時效制度的意義
三、時效的種類
第二節 訴訟時效
一、訴訟時效的概念和效力
二、訴訟時效的適用范圍
三、訴訟時效的種類
四、訴訟時效期間的起算
五、訴訟時效期間的中止、中斷和延長
六、訴訟時效與除斥期間
第三節 期間
一、期間的概念
二、期間的種類
三、期間的計算
第九章 物權的一般原理
第一節 物權概述
一、物權的概念
二、物權的特征
三、物權的種類
第二節 物權法的基本原則
一、平等保護原則
二、物權法定原則
三、公示、公信原則
第三節 物權的變動
一、物權變動的模式
二、不動產物權的變動
三、動產物權的變動
四、物權的登記
第四節 物權的保護
一、確認物權
二、返還原物
三、排除妨害或者消除危險
四、恢復原狀
五、損害賠償
第十章 所有權
第一節 所有權概述
一、所有權的概念
二、所有權的特征
三、所有權的類型
第二節 所有權的內容和限制
一、所有權的積極權能
二、所有權的消極權能
三、所有權的限制
第三節 所有權的取得、轉移和消滅
一、所有權的取得
二、善意取得
三、所有權的轉移
四、所有權的消滅
第十一章 共有
第一節 共有概述
一、共有的概念
二、共有的特征
第二節 按份共有
一、按份共有的概念
二、按份共有人的權利和義務
第三節 共同共有
一、共同共有的概念
二、共同共有人的權利和義務
第十二章 建筑物區分所有權
第一節 建筑物區分所有權概述
建筑物區分所有權的概念
建筑物區分所有權的特征
第二節 建筑物區分所有權的內容
所有權
共有權
成員權
第十三章 相鄰
第一節 相鄰關系
一、相鄰關系的概念
二、相鄰關系的特征
第二節 相鄰關系的處理
一、相鄰關系的處理原則
二、相鄰關系的處理依據
第三節 幾種主要的相部關系
一、相鄰土地通行或利用關系
二、相鄰建筑物利用關系
三、相鄰用水、排水關系
四、相鄰不可量物侵害防免關系
第十四章 用益物權
第一節 用益物權概述
一、用益物權的概念
二、用益物權的特征
三、用益物權的種類
四、用益物權的價值
第二節 土地承包經營權
一、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概念和特征
二、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設立
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內容
第三節 建設用地使用權
一、建設用地使用權的概念和特征
二、建設用地使用權的設立
三、建設用地使用權的內容
第四節 宅基地使用權
一、宅基地使用權的概念和特征
二、宅基地使用權的設立
三、宅基地使用權的內容
第五節 地役權
一、地役權的概念和特征
二、地役權的設立
三、地役權的內容
第十五章 擔保物權
第一節 擔保物權概述
一、擔保物權的概念
二、擔保物權的特征
三、擔保物權的種類
四、擔保物權的價值
五、擔保物權的競合
第二節 抵鉀權
一、抵押權的概念和特征
二、抵押權的設立
三、抵押權的效力
四、抵押權的順位
五、抵押權的實現
六、特殊抵押
七、抵押權的消滅
第三節 質權
一、質權的概念和特征
二、動產質權
三、權利質權
第四節 留置權
一、留置權的概念和特征
二、留置權的成立要件
三、留置權的效力
四、留置權的消滅
第十六章 占有
一、占有的概念
二、占有的類型
三、占有的效力
四、占有的保護
第十七章 債權概述
第一節 債的概述
一、債的概念和本質
二、債的內容
二、債的種類
四、債的效力
第二節 債的發生、變更和消滅
一、債的發生
二、債的變更
債的內容變更;債的主體變更。
三、債的消滅
第三節 不當得利
一、不當得利的概念
二、不當得利的構成要件
三、不當得利得類型
四、不當得利之債的效力
第四節 無因管理
一、無因管理的概念
二、無因管理的構成要件
三、無因管理的類型
四、無因管理之債的效力
第十八章 合同
第一節 合同概述
一、合同的概念和特征
二、合同的種類
三、合同法的基本原則
第二節 合同的訂立
一、合同訂立的概念
二、合同訂立的過程
三、合同訂立的形式
四、合同的成立
五、格式條款
六、締約過失責任
第三節 合同的效力
一、合同效力概述
二、無效合同
三、可變更、可撤銷合同
四、效力待定合同
第四節 合同的履行
一、合同履行概述
二、雙務合同履行中的抗辯權
三、合同的保全
第五節 合同的變更和解除
一、合同的變更
二、合同的解除
第六節 合同的擔保
一、合同擔保概述
二、保證
三、定金
第七節 違約責任
一、違約責任概述
二、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
三、違約責任的構成要件
四、違約責任的承擔方式
五、違約責任的抗辯事由
六、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
第八節 合同的解釋
一、合同解釋概述
二、合同的解釋規則
第九節 買賣合同
一、買賣合同的概念和特征
二、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
三、所有權的轉移
四、標的物風險的轉移
五、特種買賣
第八節 其他幾類主要合同
一、轉移財產權的合同
二、完成工作交付成果的合同
三、提供勞務的合同
二、技術合同
第十九章 人身權
第一節 人身權概述
一、人身權的概念
二、人身權的特征
三、人身權的種類
第二節 人格權
一、人格權概述
二、具體人格權
三、一般人格權
第三節 身份權
一、配偶權
二、親屬權
第二十章 知識產權
第一節 知識產權概述
一、知識產權的概念
二、知識產權的特征
三、知識產權的種類
四、知識產權制度的作用
五、知識產權國際保護之《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
第二節 著作權
—、著作權的主體
二、著作權的客體
三、著作權的內容
四、鄰接權
五、著作權的轉讓與許可
六、著作權的保護
七、著作權的合理使用和法定許可
第三節 專利權
一、專利權的主體
二、專利權的客體
三、專利權的內容
四、專利的申請制度
五、專利權的取得條件
六、專利權的期限、無效與終止
七、專利權的保護
八、專利權的強制許可和不視為侵犯專利權的行為
第四節 商標權
一、商標權的主體
二、商標權的客體
三、商標權的內容
四、商標權的取得條件
五、商標權的爭議
六、商標權的終止
七、商標權的保護
八、馳名商標的特殊保護
第五節 知識產權其他相關問題
一、知識產權濫用與反不正當競爭
二、知識產權濫用與反壟斷
三、商業秘密、地理標志、域名
第二十一章 婚姻家庭與繼承
第一節 婚姻家庭法概述
一、婚姻家庭法的概念及調整對象
二、我國婚姻家庭法的基本原則
第二節 親屬制度
一、親屬的概念與分類
二、親系與親等
三、親屬關系的發生與終止
第三節 婚姻的成立與婚姻的效力
一、婚姻的成立
二、無效婚姻
三、可撤銷婚姻
第四節 夫妻關系
一、夫妻人身關系
二、夫妻財產關系
第五節 婚姻的終止
一、婚姻終止概述
二、登記離婚
三、訴訟離婚
四、離婚的法律后果
第六節 其他家庭成員間的關系
一、父母與子女
二、兄弟姐妹
三、祖孫
第七節 繼承法概述
一、繼承的概念、特征與繼承的分類
二、繼承權
三、我國繼承法的基本原則
第八節 法定繼承
一、法定繼承的概述與特征
二、法定繼承的適用情形
三、法定繼承人的范圍與繼承順序
四、代位繼承與轉繼承
第九節 遺囑繼承
一、遺囑
二、遺囑繼承
三、遺贈
四、遺贈扶養協議
第十節 繼承的開始與遺產的處理
一、繼承的開始
二、遺產
三、遺產的分割
四、被繼承人債務的清償
第二十二章 侵權責任
第一節 侵權責任概述
一、侵權責任的概念
二、侵權責任的特征
第二節 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
一、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的概念
二、過錯責任原則
三、無過錯責任原則
第三節 一般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
一、一般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概述
二、行為
三、過錯
四、損害事實
五、因果關系
第四節 侵權責任方式及其承擔
一、侵權責任方式及其使用
二、財產損害賠償
三、人身損害賠償
四、精神損害賠償
第五節 侵權責任的抗辯事由
一、抗辯事由概述
二、正當理由
三、外來原因
第六節 多數人侵權
一、共同侵權行為
二、共同危險行為
三、無意思聯絡的多數人侵權
第七節 各類侵權責任
一、監護人責任
二、用人單位責任
三、個人之間因勞動產生的侵權責任
四、網絡侵權責任
五、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責任
六、學校、幼兒園等教育機構的責任
七、產品責任
八、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
九、醫療損害責任
十、環境污染責任
十一、高度危險責任
十二、飼養動物損害責任
十三、物件損害責任
五、參考書目
刑法學:
1.法律規定
(1)《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1997年3月14日修訂)。
(2)系列刑法修正案
2.相關立法解釋
3.相關司法解釋
以上法律規定,相關立法解釋、司法解釋截至2016年8月31日。
4.參考書
可參考各高等院校的教材和專家學者的有關著述。
民法學:
1.相關民事法律規定
2.相關司法解釋
以上民事法律、司法解釋公布時間截至2016年8月31日。
3.參考書:
可參考各高等院校的教材和專家學者的有關著作。
下編 《專業綜合》科目考試大綱
一、考試性質
綜合課考試是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法律碩士(法學)專業學位研究生而設置的具有選拔性質的全國聯考科目,其目的是科學、公平、有效地測試考生是否具備繼續攻讀法律碩士專業學位所需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評價的標準是高等學校法學專業本科畢業生能達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擇優選拔,確保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招生質量。
二、考查目標
綜合課考試包括法理學、中國憲法學和中國法制史三部分,主要考查相關學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從理論法學的角度測試考生是否具備法律碩士專業學位培養目標所要求的知識、能力和素養。在考查考生對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的理解及掌握的同時,側重考查考生綜合運用法學知識及原理分析、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和運用法律語言的表達能力。考生應能:
1.正確掌握和準確理解法理學、中國憲法學和中國法制史的基本概念、特征和基本原理。
2.正確運用法理學、中國憲法學和中國法制史的基本知識和原理對給定材料進行分析處理和正確評價。
3.結合我國法治建設的實際,綜合運用法理學、中國憲法學和中國法制史的基本知識和原理,對我國現實法律現象和法治問題進行綜合分析,并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4.準確、恰當地使用法學專業術語和運用法律思維進行表達,論述有據,條理清晰,符合邏輯,文字表達通順。
三、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
1、試卷滿分及考試時間
本試卷滿分為150分,考試時間為180分鐘。
2、答題方式
答題方式為閉卷、筆試。
3、試卷內容結構
法理學 60分
中國憲法學 50分
中國法制史 40分
4、試卷題型結構
單項選擇題 20小題,每小題1分,共20分
多項選擇題 10小題,每小題2分,共20分
簡答題 3小題,每小題10分,共30分
分析論述題5小題,共80分
四、考查內容
第一部分 法 理 學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法學
一、法學的含義
二、法學的產生和發展
三、西方主要法學流派
四、馬克思主義法學
第二節 法理學
一、法理學的含義
二、法理學的研究方法和意義
第二章 法的概念
第一節 法的定義
一、“法”的詞義
二、馬克思主義法學關于“法”的定義
第二節 法的基本特征
一、法的規范性
二、法的國家意志性
三、法的普遍性
四、法的權利和義務性一致性
五、法的程序性
六、法的國家強制性
第三節 法的本質
一、關于法本質的不同學說
二、馬克思主義法學關于法的本質的學說
第四節 法的分類
一、法的一般分類
二、西方兩大法系的特殊法律分類
第三章 法的歷史
第一節 法的起源
一、法起源的主要原因
二、法起源的一般規律
第二節 法的演進
一、法的歷史類型
二、古代法
三、資本主義法
四、社會主義法
第三節 法律移植與繼承
第四章 法的作用與法的價值
第一節 法的作用
一、法的作用的概念
二、法的作用的種類
三、法的規范作用
四、法的社會作用
五、法的作用的局限性
第二節 法的價值
一、法的價值的概念
二、法的主要價值
三、法的價值的沖突與解決
第五章 法的淵源與法律效力
第一節 法的淵源
一、法的淵源的含義
二、法的淵源的分類
三、當代中國法的淵源
第二節 法的效力
一、法的效力的含義
二、法的效力等級
三、法的效力范圍
第六章 法律要素與法律體系
第一節 法律要素
一、法律術語
二、法律規則
三、法律原則
第二節 法律體系
一、法律體系的概念
二、法律體系的內容
第三節 當代中國的法律體系
一、當代中國法律體系的特色
二、當代中國法律體系的構成
第七章 法律制定
第一節 法律制定概述
一、法律制定的概念
二、立法權與立法體制
第二節 法律制定的原則
一、合憲性原則
二、科學性原則
三、民主性原則
四、其他原則
第三節 法律制定的程序
一、法律制定程序的概念
二、法律案的提出
三、法律案的審議
四、法律草案的表決和通過
五、法律的公布
第八章 法律實施
第一節 法律實施概述
一、法律實施
二、法律實現
第二節 執法
一、執法的概念
二、執法的原則
第三節 司法
一、司法的概念
二、司法的原則
第四節 守法
一、守法的概念
二、守法的要素
三、守法的原因
四、守法的態度
第五節 法律監督
一、法律監督的概念
二、當代中國的法律監督
第九章 法律解釋與法律推理
第一節 法律解釋
一、法律解釋的概念
二、法律解釋的分類
三、法律解釋的方法
四、當代中國的正式法律解釋
第二節 法律推理
一、法律推理的概念
二、法律推理的方式
第三節、法律論證
一、法律論證的概念
二、法律論證的正當性標準
第十章 法律關系
第一節 法律關系的含義與分類
一、法律關系的概念
二、法律關系的分類
第二節 法律關系的構成要素
一、法律關系的主體
二、法律關系的內容
三、法律關系的客體
第三節 法律關系的產生、變更與消滅
一、法律關系產生、變更與消滅的條件
二、法律事實
第十一章 法律責任與法律制裁
第一節 法律責任
一、法律責任的概念
二、法律責任的構成
三、歸責與免責
第二節 法律制裁
一、法律制裁的概念
二、法律制裁的種類
第十二章 法治
第一節 法治的含義
一、法治的內涵
二、法治與法制
三、法治與人治
第二節 法治與民主
一、法治與民主的關系
二、社會主義法治與社會主義民主的關系
第三節 法治國家
一、法律與國家的關系
二、法治的基本原則
三、法治國家的主要標志
第四節 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一、中國社會主義法治發展歷程
二、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條件
三、依法治國方略及其實施
四、社會主義法治理念
第十三章 法與社會
第一節 法與經濟
一、法與經濟基礎
二、法與生產力
三、法與市場經濟
第二節 法與政治
一、法與政治的關系
二、法與政策
三、法與政治文明
第三節 法與文化
一、法律意識與法律文化
二、法與道德
三、法與宗教
第四節 法與科技
一、科技對法的影響
二、法對科技的作用
第五節 法與社會和諧
一、和諧社會的基本含義
二、當代中國法律在建構和諧社會中的地位
三、當代中國法律在建構和諧社會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 憲法學
第一章 憲法基本理論
第一節 憲法概述
一、憲法的概念
二、憲法的特征
三、憲法的本質
四、憲法的分類
第二節 憲法原則和憲法規范
一、憲法的基本原則
二、憲法規范的概念、特點和種類
三、憲法關系的概念、特點和類型
第三節 憲法的制定與修改
一、憲法制定
二、憲法修改
第四節 憲法解釋與憲法監督
一、憲法解釋
二、違憲審查制度
三、中國的憲法監督制度
第二章 憲法的歷史發展
第一節 憲法的產生與發展
一、近代憲法產生的條件
二、資本主義憲法的產生及其特點
三、社會主義憲法的產生及其特點
四、憲法的發展趨勢
第二節 舊中國憲法的產生與發展
一、清王朝、北洋軍閥和南京國民政府的制憲活動;
二、民族資產階級的制憲活動
三、革命根據地的制憲活動
第三節 新中國憲法的產生與發展
一、1949年《共同綱領》
二、1954年憲法
三、1975年憲法
四、1978年憲法
五、1982年憲法及其修正案
第三章 國家基本制度
第一節 國家性質
一、國家性質概述
二、中國的國家性質
三、政黨制度
四、經濟制度
五、政治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
六、基層群眾性自治制度
第二節 政權組織形式
一、政權組織形式概述
二、中國的政權組織形式
三、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四、選舉制度
第三節 國家結構形式
一、國家結構形式概述
二、中國的國家結構形式
三、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四、特別行政區制度
第四章 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
第一節 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概述
一、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的相關概念
二、中國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的特點
第二節 公民的基本權利
一、平等權
二、政治權利
三、宗教信仰自由
四、人身自由
五、社會經濟文化權利
六、監督權
第三節 公民的基本義務
一、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
二、遵守憲法和法律
三、維護祖國安全、榮譽和利益
四、依法服兵役和參加民兵組織
五、依法納稅
第五章 國家機構
第一節 國家機構概述
一、國家機構的概念和特點
二、中國國家機構組織和活動的主要原則
第二節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
一、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三、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第三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一、國家主席的性質和地位
二、國家主席的產生和任期
三、國家主席的職權
第四節 國務院
一、國務院的性質和地位
二、國務院的組成和任期
三、國務院的領導體制
四、國務院的職權
第五節 中央軍事委員會
一、中央軍事委員會的性質和地位
二、中央軍事委員會的組成和任期
三、中央軍事委員會的領導體制
第六節 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
一、人民法院
二、人民檢察院
三、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的關系
第七節 地方國家機關
一、 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
二、 縣級以上地方各級政府
第三部分 中國法制史
第一章 夏商西周春秋法律制度
第一節 夏商法律制度
一、中國法律的起源
二、立法概況
三、刑事立法
四、司法制度
第二節 西周法律制度
一、立法概況
二、刑事立法
三、民事立法
四、司法制度
第三節 春秋法律制度
一、 成文法的公布
二、成文法公布的歷史意義。
第二章 戰國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法律制度
第一節 戰國法律制度
一、立法指導思想
二、《法經》
三、商鞅變法
第二節 秦朝法律制度
一、立法概況
二、刑事立法
三、經濟立法
四、行政立法
五、司法制度
第三節 漢朝法律制度
一、立法概況
二、刑事立法
三、經濟立法
四、行政立法
五、司法制度
第四節 三國兩晉南北朝法律制度
一、立法概況
二、刑事立法
三、司法制度
第三章 隋唐宋法律制度
第一節 隋朝法律制度
一、立法概況
二、《開皇律》的主要內容和特點
第二節 唐朝法律制度
一、立法概況
二、刑事立法
三、民事立法
四、行政立法
五、經濟立法
六、司法制度
第三節 宋朝法律制度
一、立法概況
二、刑事立法
三、民事立法
四、行政立法
五、司法制度
第四章 元明清法律制度
第一節 元朝法律制度
一、立法概況
二、刑事立法
三、民事立法
四、行政立法
五、司法制度
第二節 明朝法律制度
一、立法概況
二、刑事立法
三、民事立法
四、行政立法
五、司法制度
第三節 清朝法律制度
一、立法概況
二、刑事立法
三、民事立法
四、經濟立法
五、司法制度
第五章 清末、中華民國法律制度
第一節 清末法律制度
一、“預備立憲”
二、修律活動
三、司法制度的變化
第二節 南京臨時政府法律制度
一、憲法性文件
二、其他革命法令
三、司法制度
第三節 北洋政府法律制度
一、立法概況
二、制憲活動與憲法性文件
三、刑事立法
四、司法制度
第四節 南京國民政府法律制度
一、立法概況
二、憲法性文件與憲法
三、刑事立法
四、民商事立法
五、司法制度
第六章 革命根據地法律制度
第一節 工農民主政權法律制度
一、《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
二、土地立法
三、《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懲治反革命條例》
四、司法制度
第二節 抗日民主政權法律制度
一、《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
二、土地立法、勞動立法與婚姻立法
三、刑事立法
四、司法制度
第三節 解放區人民民主政權法律制度
一、憲法性文件
二、土地立法、勞動立法與婚姻立法
三、刑事立法
四、司法制度
五、參考書目
1.法律規定
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及其修正案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組織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組織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監督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委員會組織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
特別行政區基本法。
2.參考書
可參考各高等院校的教材和專家學者的有關著述。
推薦閱讀:全國各院校2018考研招生簡章
全國各院校2018考研招生專業目錄
西南石油大學各學院2018考研招生專業目錄匯總
本文素材來源于網絡,由武漢新文道考研進行整理,想了解更多關于考研相關資訊,敬請關注新文道考研,我們將為同學們奉上全面完整的時下考研相關資訊。







關注武漢新文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