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考研臨床醫學考研大綱已經公布,下面是新文道老師楊凈為考生帶來的解析:外科學部分第八講!
外 科 學
第 九 章 外科 感 染
有芽孢厭氧菌感染
1. 破傷風
(1) 致病菌:破傷風梭菌,革蘭染色陽性的專性厭氧芽孢桿菌(2017A97),以芽孢狀態分布于自然界(2007A91)。
(2) 病理生理:局部繁殖不引起明顯病理改變;產生大量外毒素,主要是痙攣毒素吸收引起一系列臨床表現。
(3) 臨床表現:潛伏期7 d左右,自然病程3~4周;典型表現是在肌緊張性收縮的基礎上發生陣發性強烈痙攣(2003A78)。受累肌群順序為咬肌,面部表情肌,頸、背、腹、四肢肌,最后是膈肌,相應征象是牙關緊閉、張口困難,苦笑面容,頸項強直,角弓反張,屈膝半握拳,呼吸停止;發作時神志清楚,一般無發熱。
高分必備:
1.破傷風受累肌群順序為:咀嚼肌(牙關緊閉、張口困難)→面部表情肌(苦笑面容)→頸(頸項強直)→背、腹(角弓反張)→四肢肌(屈膝半握拳)→膈肌(呼吸停止)。
2.破傷風的發作特點:①每次持續數秒至數分;②聲光、震動和觸摸均能誘發;③發作間期肌肉不能完全松弛;④神志始終清楚,一般無高熱。
3. 預防:創傷后早期清創,改善局部循環,是預防破傷風發生的重要措施(1995A91、2014X178);通過人工免疫,產生較穩定的免疫力是另一重要的預防措施。人工免疫有自動免疫和被動免疫,被動免疫適用于以前未注射破傷風類毒素者,TAT(破傷風抗毒素)1 500~3 000 U皮下注射,必須在傷后12 h內注射有效。
4. 治療(2017A99):① 清除毒素來源:傷口處理用過氧化氫(2017A98)溶液清洗。② 中和游離毒素:早期破傷風抗毒素10 000~60 000 U肌內注射或靜脈輸入;對已與神經組織結合的毒素無效。③ 控制和解除痙攣:避免刺激;水合氯醛、苯妥英鈉、地西泮、冬眠一號均可。④ 抗生素:青霉素80萬~100萬U,每4~6 h一次,或甲硝唑2.5g/d抑制破傷風梭菌。⑤ 保持呼吸道通暢和防治并發癥等。
記憶方法:
1、早期清創,改善局部循環,是預防破傷風發生的關鍵
2、注射破傷風類毒素主動免疫后,若無外傷,應隔5-7年強化一次(1994A87)。
破傷風臨床表現及發作特點的記憶方法
以上就是新文道考研小編為2019考研西綜考生整理的“2019考研臨床醫學綜合能力(西醫)考試解析:外科學部分第八講”相關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本文素材來源于網絡,由武漢新文道考研進行整理,想了解更多關于考研相關資訊,敬請關注新文道考研,我們將為同學們奉上全面完整的時下考研相關資訊。







關注武漢新文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