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正是考研暑期備考時期,老師除了在一直播給大家講解政治復習之外,還在公眾號發布相關文章,下面是新文道考研小編整理的發布馬原歷年真題分章節考點版:第五章!
第五章 資本主義本質及規律
第一節 勞動價值論
資本主義的形成
2017年第19題(多選)馬克思指出,所謂資本原始積累“只不過是生產者和生產資料分離的歷史過程。這個過程所以表現為‘原始的’,因為它形成資本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生產方式的前史,” 資本原始積累的主要途徑有( )
A.用資本手段獲取市場暴利
B.用剝削手段榨取剩余價值
C.用野蠻手段進行殖民掠奪
D.用暴力手段剝奪農民土地
勞動價值論
1993年文科第4題(單選)商品內在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其完備的外在表現是( )
A.商品與商品之問的對立 B.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之間的對立
C. 資本與勞動之間的對立 D.商品與貨幣之間的對立
2003年第5題(單選)商品內在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其完備的外在表現是( )
A.商品與商品的對立
B.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的的對立
C.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的對立
D.商品與貨幣的對立
2013年第3題(單選) 《資本論》中有這樣的表述:“對上衣來說,無論是裁縫自己穿還是他的顧客穿,都是一樣的”,這樣只有因為無論誰穿( )
A.上衣都起到著使用價值的作用 B.上衣都起到著價值的作用
C.上衣都是抽象勞動的結果 D.上衣都是社會勞動的結果
2012年第19題(多選).人們往往將漢語中的“價”、“值”二字與金銀財寶等聯系起來,而這兩字的偏旁卻都是“人”,示意價值在“人”。馬克思勞動價值論透過商品交換的物與物的關系,揭示了商品價值的科學內涵,其主要觀點有( )
A.勞動是社會財富的唯一源泉
B.具體勞動是商品價值的實體
C.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一般人類勞動
D.價值在本質上體現了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系
1994年理科第4題(單選)投入某種物質商品生產過程中的活動量不變,如果勞動生產率提高,在單位勞動時間內生產的商品數量和單位商品的價值量之間,兩者的變化表現為()
A.商品數量增加,價值量不變
B.商品數量不變,價值量增大
C.商品數量增加,價值量減少
D.商品數量增加,價值量增大
2008年第21題(多選) 同一勞動在同一時間內,當部門勞動生產率提高時會使( )
A. 單位商品的價值量降低
B. 商品的使用價值量增加
C. 單位商品的價值量不變
D. 單位商品的價值量提高
1996年理科第4題(單選)在下列經濟行為中,屬于貨幣執行流通手段職能的是()
A.顧客用10元錢可購買5斤蘋果 B.顧客購買5斤蘋果,一周后付款10元
C.顧客用10元錢購買了5斤蘋果 D.顧客向水果店以每斤2元的價格預定5斤蘋果
2011年第3題(單選)馬克思把商品轉換成貨幣稱為“商品的驚險的跳躍”,“這個跳躍如果不成熟,壞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 這是因為只有商品變為貨幣( )
A.貨幣才能轉化為資本 B.價值才能轉化為使用價值
C.抽象勞動才能轉化為具體勞動 D.私人勞動才能轉化為社會勞動
2002年理科第4題(單選) 理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樞紐是( )
A. 剩余價值學說 B. 生產價格理論
C. 勞動二重性學說 D. 勞動力商品理論
2002年理科第20題(改編多選)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 )
A. 是對古典政治經濟學勞動價值論的批判、繼承和發展
B. 是剩余價值理論的基礎
C. 是研究價值分配的理論
D. 為揭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本質奠定了理論基礎
第二節 剩余價值理論
勞動力成為商品與貨幣轉化為資本
2008年第5題(單選) 馬克思通過對資本主義生產中價值增值過程的分析,把雇傭工人的勞動時間分為( )
A. 生產使用價值的時間和生產價值的時間
B. 轉移舊價值的時間和創造新價值的時間
C. 生產生產資料價值的時間和生產剩余價值的時間
D. 再生產勞動力價值的時間和生產剩余價值的時間
2009年第22題(多選)勞動力是任何社會生產的基本要素,在特定的社會發展階段和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勞動力作為一種特殊商品,其價值的構成包括( )
A.維持勞動者自身性命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
B. 勞動者在必要時間內創造的價值
C.勞動者繁育后代所必須的生活資料的價值
D.培養和訓練勞動者所需要的費用
2010年第4題(單選) 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條件,這是因為( )
A.資本家購買的是勞動力的價值
B.勞動力商品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
C.貨幣所有者購買的勞動力能夠帶來剩余價值
D.勞動力自身的價值能夠在消費過程中轉移到新的商品中去
2012年第3題(單選)在資本主義社會里,資本家雇傭工人進行勞動并支付相應的工資。資本主義工資本質是( )
A.工人所獲得的資本家的預付資本
B.工人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
C.工人所創造的剩余價值的一部分
D.工人全部勞動的報酬
2013年第19題(多選).美國導演邁克爾•穆爾在他的最新記錄片《資本主義:一個愛情故事》問世以來,一直頗受關注。“資本主義”為何與“愛情故事”聯系起來呢?穆爾解釋說,這是一種“貪欲之愛”。“喜愛財富的人不僅愛他們自己的錢,也愛你口袋中的錢……很多人不敢說出它的名字,真見鬼,就說出來吧。這就是資本主義。”對金錢的“貪欲”與資本主義連為一體,是因為( )
A.資本家就是人格化的資本
B.賺錢體現了人的天然本性
C.資本的生命在于不斷運動和不斷增值
D.追逐剩余價值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絕對規律
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剩余價值和利潤率
1992年文科第22題(改編多選).馬克思把資本劃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其意義在于( )
A.揭示了剩余價值的真正來源
B.為計算剩余價值率提供了科學依據
C.為計算資本周轉速度提供了依據
D.為資本有機構成理論奠定了基礎
2000年文科第5題(單選)剩余價值轉化為利潤,是因為剩余價值被看作是生產商品中所()
A.耗費的可變資本的增加額 B.預付的不變資本的增加額
C.預付的全部資本的增加額 D.耗費的全部資本的增加額
2013年第4題(單選)某資本家投資100萬元,每次投資所得的利潤是15萬元,假定其預付資本的有機構成是4:1,那么該資本家每次投資所實現的剩余價值率為( )
A.15% B.75% C.100% D.125%
2016年第3題(單選).某資本家投資100萬元創辦企業從事生產,60萬元用于固定資本、以購買機器設備等,40萬元用于流動資本、以購買原材料和勞動力等(其中購買勞動力支付了10萬元)。一輪生產結束后,該企業的總資本達到了120萬元。那么,該企業的剩余價值率為( )
A.20% B.50% C.100% D.200%
絕對剩余價值、相對剩余價值和超額剩余價值
1999年文科第5題(單選).某資本家經營的企業通過改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使其生產商品花費的勞動時間比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少10%,由此形成商品個別價值低于社會價值的那部分是
A.超額剩余價值
B.絕對剩余價值
C.相對剩余價值
D.剩余價值
2002年文科第6題(單選)資本家普遍獲得相對剩余價值是( )
A. 單個資本家采用先進技術降低商品個別價值的結果
C. 單個資本家壓低勞動力價值縮短工人必要勞動時間的結果
C. 資本家延長工人勞動時間增加工人剩余勞動時間的結果
D. 各個資本家追求超額剩余價值的結果
資本積累和周轉
2001年文科第4題(單選) 某棉紡廠因棉花價格上漲而增加了資本的墊支,它影響該廠的()
A.資本技術構成 B.資本價值構成 C.資本物質構成 D.資本有機構成
2009年第7題(單選) 某鋼鐵廠因鐵礦石價格上漲,增加了該廠的預付資本數量,這使得該廠的資本構成發生了變化,所變化的資本構成是()
A.資本技術構成 B.資本價值構成 C.資本物質構成 D.資本有機構成
2015年第20題(多選).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積累不斷地并且同它的能力和規模成比例地生產出相對的,即超過資本增殖的平均需要的,因而是過剩的或追加的工人人口。”“過剩的工人人口是積累或資本主義基礎上的財富發展的必然產物,但是這種過剩人口反過來又成為資本主義積累的杠桿,甚至成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存在的一個條件。”上述論斷表明( )
A.資本主義積累必然導致工人人口的供給相對于資本的需要而過剩
B.資本主義社會過剩人口之所以是相對的,是因為它不為資本價值增殖所需要
C.資本主義生產周期性特征需要有相對過剩的人口規律與之相適應
D.資本主義積累使得資本主義社會的人口失業規模呈現越來越大的趨勢
2017年第20題(多選) 當今世界正處在新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交匯點,以機器人技術為代表的科技產業發展十分迅速。機器人在生產過程中的廣泛使用,使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然而,就一般意義而言,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實際上是( )
A.一個社會增長財富和消除貧困的根本途徑
B.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一般趨勢
C.社會產生相對過剩人口的一個重要原因
D.由資本的本性決定的
2003年第20題(改編多選).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會導致( )
A.相對過剩人口的形成
B.利潤率提高
C.可變資本在總資本中的比例的降低
D.資本周轉速度的減緩
2002年文科第19題(多選) 產業資本循環經歷不同階段采取的相應職能形式是
A. 貨幣資本 B. 固定資本 C. 流動資本
D. 生產資本 E. 商品資本
1998年理科第2題(改編單選) 把生產資本區分為固定資本與流動資本,其依據是(A)
A.在生產過程中不同的周轉方式
B.在生產過程中不同的物質存在形態
C.不同部分在剩余價值生產中的不同作用
D.不同部分的不同運動速度
利潤平均化與生產價格
2002年理科第21題(改編多選)隨著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 )
A. 價值便轉化為生產價格
B. 全社會的平均利潤總額與剩余價值總額不相等
C. 有些部門獲得的利潤高于本部門生產的剩余價值
D. 有些部門獲得的利潤低于本部門生產的剩余價值
2015年第3題(單選)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資本主義國家經歷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機器大工業發展到自動化階段。智能化工廠創造出了較高的生產效率,顯露出巨大的競爭力。企業在“機器換人”中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這意味著率先使用機器人的個別企業()
A.剩余價值來源的改變
B.資本技術構成的提高
C.所生產商品價值提高
D.獲得更多的社會平均利潤
2017年第3題(單選).某企業投資汽車生產,生產一輛汽車所耗費的生產資料價值為15萬元。支付給工人的工資為5萬元,假定市場的平均利潤率為10%,那么,在自由競爭條件下,該汽車的生產價格是( )
A.22萬元
B.20.5萬元
C.21.5萬元
D.20萬元
資本主義基本矛盾與經濟危機
2011年第19題(多選)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了全球性的經濟危機,很多西方人感嘆這一危機從根本上仍未超出一百多年前馬克思在《資本論》對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精辟分析,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科學分析的原創性主要是( )
A. 指明經濟危機的實質是生產相對過剩
B. 提示造成相對過剩的制度原因是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有制
C. 指出經濟危機的深層根源是人性的貪婪
D. 強調政府對經濟危機的干預是擺脫經濟危機的根本出路
2016年第19題(多選).馬克思說:“一切現實的危機的最終原因始終是:群眾貧窮和群眾的消費受到限制,而與此相對立,資本主義生產卻竭力發展生產力,好像只有社會的絕對的消費能力才是生產力發展的界限。”這段論述表明()
A.社會的絕對的消費能力導致了經濟危機的發生
B.經濟危機的發生根本上在于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
C.資本積累與無限擴大生產也是經濟危機發生的原因
D.經濟危機的發生與群眾的貧窮及其消費能力受到限制有關
第三節 資本主義的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
資本主義的國家、政治制度及其本質
2010年第19題(多選).有一則寓言講到:狐貍把魚湯盛在平底的盤子里,請仙鶴來和它一起“平等”地喝魚湯,結果仙鶴一點也沒喝到,全被狐貍喝去了。這個寓言給人們的啟示是,盡管資產階級宣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
A.法律名義上的平等掩蓋著事實上的不平等
B.這種形式上的平等即是資本主義的本質
C.它的實質是將勞資之間經濟利益的不平等合法化
D.這種平等的權利是建立在財產不平等基礎之上的權利
參考答案
第五章 資本主義本質及規律
第一節 勞動價值論
資本主義的形成
2017年第19題(多選)CD
勞動價值論
1993年文科第4題(單選)D
2003年第5題(單選)D
2013年第3題(單選) A
2012年第19題(多選)CD
1994年理科第4題(單選)C
2008年第21題(多選)AB
1996年理科第4題(單選)C
2011年第3題(單選)D
2002年理科第4題(單選)C
2002年理科第20題(改編多選)ABD
第二節 剩余價值理論
勞動力成為商品與貨幣轉化為資本
2008年第5題(單選)D
2009年第22題(多選) ACD
2010年第4題(單選)C
2012年第3題(單選)B
2013年第19題(多選)ACD
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剩余價值和利潤率
1992年文科第22題(改編多選).ABD
2000年文科第5題(單選)C
2013年第4題(單選) B
2016年第3題(單選) D
絕對剩余價值、相對剩余價值和超額剩余價值
1999年文科第5題(單選)A
2002年文科第6題(單選)D
資本積累和周轉
2001年文科第4題(單選) B
2009年第7題(單選)B
2015年第20題(多選)ABC
2017年第20題(多選)BCD
2003年第20題(改編多選)ACD
2002年文科第19題(多選)ADE
1996年理科第2題(單選)A
利潤平均化與生產價格
2002年理科第21題(多選) ACD
2015年第3題(單選)B
2017年第3題(單選)A
資本主義基本矛盾與經濟危機
2011年第19題(多選)AB
2016年第19題(多選)BCD
第三節 資本主義的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
資本主義的國家、政治制度及其本質
2010年第19題(多選)ACD
以上就是新文道考研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老師發布“2019考研政治馬原歷年真題分章節考點版(第五章)”希望對2019考研人有所幫助!
本文素材來源于網絡,由武漢新文道考研進行整理,想了解更多關于考研相關資訊,敬請關注新文道考研,我們將為同學們奉上全面完整的時下考研相關資訊。







關注武漢新文道微信